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南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3-01 09:44信息来源:政务公开办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淮南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淮南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正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对“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进行了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十三五”时期,是淮南市信息化进一步与经济、社会等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以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利用我市煤矿信息化发展优势,充分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为加快推进淮南市信息化建设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结合淮南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着力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层面辐射与渗透,“十二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信息化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淮南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信息化政策文件,出台了《关于推进“宽带淮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府〔2015〕5号)、《淮南市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淮府办秘〔2016〕77号)、《淮南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淮府办〔2016〕63号)、《淮南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等重要政策文件,为全市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持续推进“宽带淮南”和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4.5万户,普及率为56.7部/百人;全市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44.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95.13万户;互联网市际出口带宽达到470Gbps;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2710个。城市建成区实现光纤深度覆盖,农村区域行政村100%光缆到达,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TD—LTE网络建设和规模商用不断加快,主城区、各县区城区已实现移动4G信号全覆盖。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全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3.信息产业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年产值达12.18亿元,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达16.9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产品有煤矿电子、光缆线缆、安防监控、4G通信器件、高清显示输出元器件、RFID芯片等,是全国煤炭电子安全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以中电八所、文峰航天线缆、新光华光神等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的光缆和特种线缆是淮南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另一大特色。近年来,淮南市牢牢把握国家、省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本地煤电优势,举全市之力发展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信息消费、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迅猛发展。短短几年,淮南大数据产业已形成以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交易中心、资源卫星中心等众多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数据存储、交易、应用、服务为发展重点的产业布局,淮南高新区成功申报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江淮云产业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环境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

4.两化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以重点项目、示范企业为抓手,促进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带动工程,有效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70.31,处于全省中上游水平。广泛引导企业对标开展两化融合建设,积极培育创建省级、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全市已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3户,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4户。两化融合贯标工作扎实推进,新南港江森、国瑞药业等19户企业被列为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中煤新集、中化三建已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认证。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实现重点行业典型企业的ERP普及率达到71.11%、MES普及率达到69.67%、PLM普及率达到74.52%、SCM普及率达到68.57%。

5.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电子商务整体发展较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拓展。一批本地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流通企业自建平台相继涌现,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网络支付、安全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等服务业也应运而生。淮南矿业、国投新集等企业建立了开放性采购平台,江淮云产业平台获得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称号,3家企业获得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工作持续有效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育了一批本土现有涉农电商平台企业等。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35亿元。

6.社会信息化应用明显加快。全社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已覆盖到全市的科技、医疗、教育、社区、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市。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基本实现“校校通”,“无线校园”建设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线运行,完成了79个社区网格划分、地图采集和8个试点社区建设,梳理下沉公安、民政、人社、卫计等7家单位77个办事项和50个社区证明项,实行“一站受理,全城通办”。建成个人住房信息、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等跨区域数据交换平台。“数字法庭”、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通”等便民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97万人。

7.政务信息化大幅提升。市、县(区)两级电子政务内、外网基础网络体系全面建成,网络体系通过千兆光纤覆盖全市。建成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多规合一”、“权力清单”等多个公共业务应用系统。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互通互联,完成了市政府门户网、45家市直部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的数据迁移和整合,实现“三网合一”。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整合49个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梳理出5.3亿条数据,完成了“一张图”和2.5维地图建模等工作,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基础数据交换共享支撑环境基本形成。

8.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大力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党政机关保密检查、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基本形成,网站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搭建了多个信息安全服务平台,为全市提供信息安全规划、优化加固整改、安全运维、应急响应、灾难备份等服务。全面推进电子认证服务,社保、卫生、住建、税务等部门共发放2万余张数字证书。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重要领域和重点业务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部分县区和绝大部分乡镇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偏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仍需加强。信息化人才总量较少,人才储备不足,且对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核心研发团队较少。

三是信息化融合发展仍需加强。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不充分,信息资源开放利用不足,需发挥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信息化发展将加速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方向演进,“互联网+”和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建设智能技术高度集中、信息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智慧城市,对城市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重大战略实施对信息化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安全战略,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三大战略任务”。我省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宽带安徽”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宽带安徽”建设,积极服务“三重一创”、制造强省建设等全省重大战略,信息化发展迎来更广阔的空间,新动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重大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和方向标,我市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大力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2.智慧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内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压力,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十三五”是我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基于信息网络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兴产业将以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智慧经济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力量,更日益成为发展新经济,打造“双引擎”,培育新动能的中坚力量,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市应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力争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及提质增效。

3.网络安全问题给信息化发展带来新挑战。
  网络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城市信息化已成为城市治理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安全、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城市内各行业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面临空前的威胁和挑战,要求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及监测预警水平,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城市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安全形势要求我市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加快形成“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良性循环。加快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大力整治网络环境,加大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力度,提升关键设备自主可控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突出“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市场主导、梯次推进”要求,以惠民、利民为宗旨,以信息化驱动经济发展为主线,以“互联网+”行动、“宽带淮南”建设为抓手,以“制造强市”建设为目标,积极服务“三重一创”等重大战略,着力推进新兴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着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障应用能力;扎实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新动力培育能力;着力健全信息共建共享体系,提升协同服务能力;着力加强改革创新和安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发展,让信息化更好造福社会和人民,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良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政府及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取得实质进展,互联网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规模不断壮大,普惠民生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各领域信息化拉动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智慧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与创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实现智慧化、良性化循环发展。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0,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生产装备数字化程度大幅提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快递物流领域得到充分应用,建成现代化公、铁、水三大物流平台。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试点,培育10家左右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企业、10家左右规模化个性定制示范企业、2家以上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全面建成一批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高标准建设5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信息产业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均实现创新突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结构走向高端。矿用电子、海底光缆等优势产品产量保持全国领先,光通信、集成电路芯片等新兴产品产量进入全省前列,智能光缆、智能矿用电子设备、语音交互智能终端设备等与数据采集传输相关的智能终端制造产品迅速兴起。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行业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大数据产业发展提速。建成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和服务三大中心,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力争未来五年发展成数据强市。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35亿元,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普惠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面覆盖。到2020年,统一规范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全面建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市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全市统一的灾备中心,政务云平台业务应用承载率达50%以上,实现市、县(区)两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全覆盖,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承载率达80%以上。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水平大幅提升,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达60%以上。“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建成全市统一高效的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总体发展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政府大数据开发和开放效果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实现民生保障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

——安全、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构建信息网络保障体系。“宽带淮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有线、无线交叉覆盖、互为补充,全面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宽带应用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85万户。互联网市际出口带宽力争达2290Gbps以上。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实现规模化商用。

 

淮南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2015

2020

信息资源建设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44.5

85

移动互联网用户(万户)

95.13

191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100

1000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100

1000

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双向化率(%

76.8

100

互联网市际出口带宽(Gbps

470

2290

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

194.5

272

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56.7

79.4

移动电话基站数

2710

8076

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率(%

80

100

城镇光纤覆盖率(%

100

100

行政村光缆通达率(%

80

100

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亿元)

12.18

3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亿元)

0.16

5

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亿元)

16.9

200

电子政务

市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80

100

县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50

100

政务云平台业务应用承载率(%

20

50

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承载率(%

20

80

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

25

60

数字证书发证数(万张)

2

5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

70.31

9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

50

75

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0

55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亿元)

35

200

农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亿元)

0.5

20

公共服务

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站数量(个)

36

500

宽带网络校校通(%

100%

100%

优质资源班班通(%

96%

100%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85%

100%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

197

310

数字文化资源总量(TB

17.95

58.07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统筹实施“互联网+”行动、“宽带淮南”,整合集中资源力量,紧密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重一创”、制造强市等建设,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发展新格局、构建发展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释放发展新红利、夯实发展新基石等为主攻方向,着力在引领创新驱动、促进均衡协调、支撑绿色低碳、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共建共享、主动防范风险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提供数字动力引擎。

(一)积极推广,加速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1.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落实《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南市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各类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生产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模式,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应用,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云资源和云服务,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推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发展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对标提升等工作。

专栏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程

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加快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淮南航天卫星应用产业园、寿县“互联网+”产业园等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供应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对制造业“双创”平台和创业企业提供优质通信解决方案,将宽带与大数据、云服务等创新业务相结合。

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支持通过合资合作或并购等形式,成立新的经营主体,推动产品革新、模式创新和业务转型。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实现技术、设备和服务的共享,形成基于网络、数据驱动的线下资源线上配置的新型生产方式。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在制造、营销、物流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生产流通的高效协同。

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新模式。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实现上下游制造企业的信息共享、实时交互,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与协同优化。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发展大规模定制模式。在矿用机械、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试点,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

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支持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在机械、汽车、电子电气、食品、纺织、医药、物流仓储等领域加快实施“机器换人”,实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试点,在30家以上重点制造企业,推广应用250台以上工业机器人。积极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建成数字化车间15个、智能工厂5个。形成20个以上国内先进、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知识更新培训等专项行动,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工程

农业物联网示范专项行动。推动凤台县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和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逐步建成覆盖主要农作物的大田农业物联网。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企业管理系统,推动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装备智能化管理。

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专项行动。支持聚仁益、邮乐农品、江淮云、供销e家等建成品质优良、信誉可靠、荟萃淮南农特产品精华的龙头电商平台。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龙头企业建立电商平台,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推广经营模式。探索生鲜农产品和种子、化肥、农(兽)药等农资电商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沿淮特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智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专项。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以农业“三品一标”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网上投诉举报、监测管理、红黑榜名单、公开查询等信息系统。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信息进村入户专项行动。依托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村邮站、村级电商服务站、乡村金融网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鼓励电信运营商、生活服务商、平台电商、金融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等积极参与信息进村入户行动。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依托淮南农业信息网,构建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与国家、省级和基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公益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建设专项行动。利用淮南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的优势,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平台。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顶层设计和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涉农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农村环境整治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服务体系。加快涉农业务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已有平台数据采集和应用效率。探索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商业模式,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大数据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

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行动。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加快转变林业生产方式。构建集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监管与灾害防控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与保护平台,实现林业资源精准定位、精准保护和动态监管。加强林业信息网站群建设,提升网站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试点建设“互联网+”林业技术推广平台。

农业信息化知识更新培训专项行动。适时举办涉农部门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互联网+”现代农业知识培训班,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涉农部门干部以及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和农业行政管理效能。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知识培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和获取能力

加快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积极培育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网络化发展。以信息惠民和信息消费为突破口,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传统服务业现代化,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鼓励旅游、医疗健康、教育等行业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推动面向个人用户的互联网服务普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构建繁荣健康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网约车等分享经济新模式规范发展,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

 

专栏电子商务提升工程

积极培育电商主体。支持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基础扎实、成长性好的企业。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现有商品市场发展电商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物流仓储、融资担保、孵化培育等公共服务功能的特色园区。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区)、示范园区(基地)和示范企业,逐步形成示范县(区)、示范园区(基地)、示范企业共同示范引领的良性互动局面。

全面推进电商应用。加快推进传统业务与电子商务的整合发展。鼓励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鼓励电子商务在营销渠道、商业模式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推进多模式、多层次的实际应用。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广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农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的新途径、新模式。支持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参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争取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试点。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批发展示中心、商品市场、专卖店、“海外仓”等各类国际营销网络。

构建电商产业体系。鼓励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或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为上下游提供供应链服务,支持基础条件好、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骨干企业通过成熟的电子商务技术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构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鼓励商贸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拓展市场;支持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品、行业建设;支持智慧菜篮子等专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推进我市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和产业融合。

完善电商基础设施。推动“光纤到户”全市域覆盖、重点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促进电信运营商与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合作,支持发展规模化和服务创新的数据中心、运营服务中心,提升电子商务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普及采购、制造、营销和管理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健全电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持企业开展咨询、信息、法律、技术等内容的外包服务。支持构建安全、兼容、快捷的在线支付平台,支持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积极引导和扶持CA数字认证,规范电子认证服务,推广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的应用。扶持全方位一站式电子商务服务综合平台。

2.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与大数据相关的元器件和终端设备制造产业,加强大数据采集,丰富数据资源种类。重点突破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分析挖掘、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大数据加工服务产业。积极发展大数据+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旅游、医疗、能源、教育、金融、通信、交通运输等大数据+新兴服务业态,培育骨干企业,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布局。扶持发展面向大数据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机构,营造大数据发展良好支撑环境。

打造优势高端电子制造产业。提升基础领域,实施集成电路、线缆、光通信振兴和光伏、LED产业提升工程,加快产品链延伸,促进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升级。做强优势领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引进力度,发挥比较优势,做长链条,做宽领域,做大做强煤矿电子。培育新兴领域,着力发展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和软件、数字家庭等应用电子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专栏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工程

着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完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江淮云创业孵化平台、淮南智慧谷研发创新平台、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和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建设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拓宽大数据产业链布局,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医疗、大气环境监测和管理、智慧教育、平安淮南、智慧交通等大数据应用服务项目建设,打造淮南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带动互联网企业及相关领域企业的产业集聚。

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发展。智能矿用电子设备。推进矿用电子向中端或高端化发展,依托万泰电子、三正集团等企业打造国内知名的矿用电子产品产业集群。智能光缆。积极吸引光纤光缆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淮南光电产业园”,打造“江淮光带”。射频芯片。依托淮南拥有的物联网RFID芯片产品技术优势,加快电子软标签及配套产品的研发制造。视频监控设备。加快面向公安、金融、交通、能源、通信等关键领域的视频存储、前端、显示控制和智能交通等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新型显示。加快面向安防监测、指挥监控、教育教学等领域图像显示控制设备、硬件式交互平板等新型显示产品研发制造。语音交互智能终端设备。积极承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基地暨“中国声谷”相关项目,发展基于语音交互智能的终端设备制造产业。可穿戴设备。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探索开发低功耗、功能强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产品。人工智能设备。加强互联网、智能感知和控制等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以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带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市经开区、安成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重点实施井下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重大项目

3.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和服务转型。

促进社会治理与服务信息化。全面服务党的建设工作,推动“互联网+党建”,支持党员信息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党员教育和监督执纪问责信息化平台等建设,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构建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协同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深入应用,提升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和实体大厅智能化建设,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智慧审批。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推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等模式。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为民办事效率。

专栏信息化创新社会治理工程

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推动信息共享。重点建设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涉企收费监管平台、政务网络服务和政务新媒体平台,实现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公共资源交易、涉企收费实时监管,提升电子政务效能。建设人口库、法人库、地理空间信息库、宏观经济库等政府基础数据库和业务库,建成完善的政府基础数据信息化平台。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机制,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业务信息交换共享。

建立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支撑,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为索引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信息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以及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利民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网格化管理”与“互联网+社区”相互融合的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推广智慧社区便民服务,深化智能楼宇、智慧菜篮子等智慧应用。打造面向社区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旅游住宿、社区家庭、消费娱乐、网络购物、在线支付、自助终端等民生领域的云应用服务,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用延伸至社区、家庭和个人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加快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社会保障数据库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保障监察等业务网上“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与金融机构等社会、市场主体合作,大力拓展社会保障卡承载业务范围,促进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财政补贴、政府公共事业等功能。

完善生态服务。完善全市统一的环保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加强环境数据的汇集、整理、分析,实现开放共享。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在线监测及信息公开。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废旧商品回收信息平台,创新回收模式

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双创”服务平台。支持各地利用现有条件,整合互联网资源和行业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保障功能,加快网络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提供设计、测试、生产、融资、运营等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创新创业主体开放技术、管理等资源。鼓励创业群体围绕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需求开展创业活动。培育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

(二)互联互通,提速增效,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实施“宽带淮南”战略,持续推进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和优化升级,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在提升城市功能、保障民生发展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

1.大力提升宽带骨干网络承载能力。加快宽带骨干网络速率提升和结构优化,扩大出口带宽。加快接入网、城域网以及重要网站系统的升级改造。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和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建设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加快推进NB—IOT网络建设,推进5G网络的建设部署,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规模覆盖与发展。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稳过渡。

2.统筹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建设,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布局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建成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全民健康、就业、社保、信用、统计、质量、国土、农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行业专业数据库,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鼓励经济社会领域创新应用大数据。推进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和服务三个中心建设,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资源共享、数据存储等应用。将淮南市打造成为省内领先的政务大数据开放开发和创新应用示范区,华东率先的数据资源中心和云计算产业高地。

3.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广电网络公司和IT企业共同加快推动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兴融合性业务发展。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数字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推进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探索三网融合下党管媒体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扩大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双向进入业务的开展,推进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拓展高清互动、IPTV、云媒体等服务的用户规模和服务范围。

专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宽带淮南工程。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速。进一步拓宽宽带互联网出口带宽,加快接入网、城域网以及重要网站系统的升级改造,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产业园(区)等集聚区域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新建小区要严格执行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有关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加快老旧住宅建筑群驻地网光纤化改造。加速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和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建设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推进先进泛在无线宽带网建设。优化现有3G4G网络和无线热点在全市的覆盖范围,加快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4G宽带网络覆盖,推进重点公共场所、服务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构建4G移动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相结合、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网络。积极推进景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微站部署,提升4G网络质量。统筹推进社会杆塔资源与通信杆塔资源共享复用,开放路灯杆监控杆等公共资源,推进5G网络部署。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自然村延伸,提升农村宽带应用水平。新规划建设的新农村、采煤塌陷区集中搬迁小区等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入户,支持通信运营商为农村用户提供便捷、实用、价优的终端与服务。

大数据工程。建设安徽大数据存储中心。发挥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华印机电数据中心等存储资源的优势,引进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提高存储规模和水平。继续深化与中科院大气所、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加快建设地球与环境超级计算中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更多的阿里系企业落户淮南。加快推进中国铁塔淮南数据(监控)中心,浙江大华视图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步伐,加强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结合政府各部门现有数据资源和指标体系建设情况,制定政务大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研究制定政府数据开放标准和数据商业化服务规则,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完善标准服务、评测和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安徽省大数据交易规范、标准和立法保障,推进大数据政用、商用和民用,创造大数据服务价值,实现大数据交易税收。引进国内知名大数据交易企业,对数据做估价交易,推动大数据产业良好商业模式的形成,挖掘大数据价值,实现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建设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和服务展示中心的大数据序厅、科普展示区、交易展示区、应用展示区、产业展示区等功能展区建设进度。发挥平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优势,继续实施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煤矿安全大数据中心)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煤矿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强化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预测或预警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水灾等重大问题中的应用。将应用和服务中心作为招商引资的宣传窗口,全面展示淮南大数据产业发展成果,吸引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技术服务、高端智能、金融现代服务等领域企业落户淮南。卫星大数据应用工程。加快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十二院、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合作,加快卫星数据存储、处理、交易、应用等项目落户淮南。继续实施国产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由卫星中心提供数据、华印机电进行数据加工,搭新中国成立产卫星综合信息集成应用服务平台,在采煤沉陷、城市管理等众多领域,实现卫星通讯、遥感、导航、气象等功能的综合运用。依托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的强大技术与人才资源优势,继续加快安徽万维资源应用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依托安徽图联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实施高德数据加工基地,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地理信息数据加工基地

(三)开放共享,强化安全,着力增强信息化保障能力。

1.实现资源开放和共享。建设市级政务服务平台,与省级平台之间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快速查询、按需共享和社会化服务。建立配套数据共享开放的互动交流与评估机制,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探索市场主体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创新社会服务的新模式,拓宽信息服务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着力提升政府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水平。做好与省级数据中心的对接,实现跨层级政务服务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统一电子证照、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网上支付。

2.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网络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联动等网络安全制度,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防护能力建设。做好信息系统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规范和加强信息安全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监管,深入推广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实现互联网数据资源的安全存储与灾难备份,加快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全覆盖。加强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推动党政部门采购使用通过网络安全审查的云计算服务。落实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和关键设备评估和安全检查制度,建立安全漏洞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维护网络文明。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

专栏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工程

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平台。积极推进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整体提升安全防御能力,针对政务、能源、交通、金融等重点领域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要强化技术防范,严格安全管理,切实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的监测、预警、可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党政机关信息安全防护。积极利用新技术提升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切实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要求,做好党政机关网站定级、备案、建设、整改和管理工作,加强党政机关网站移动应用安全管理,提高网站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

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强化密码技术在保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安全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加强互联网舆情管控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强保密综合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重点建设等级保护、密码保障、电子认证、应急响应、网络信任、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水平。制定完善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处置权限,落实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强化技能训练,开展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重点行动

(一)网络技术提升行动。

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大幅增强网络质量和安全性能。加快推动内容分发网络向大容量、广覆盖、智能化演进,不断增强网络流量承载和分发能力。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升级。提升网站服务能力,增加主要业务应用带宽配置,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网络流量高效疏通,持续改善用户上网体验。

加快建设移动宽带通信网络。全面扩大我市4G网络覆盖范围,切实保障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上网速度明显加快,网络资费明显降低。促进频谱资源高效利用,积极构建低频LTE网络。加快推进NB—IOT网络建设,推进5G网络的建设部署,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规模覆盖与发展。

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适度超前实现全面支持IPv6,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稳过渡。鼓励电信、广电运营商推动大规模公共网络、移动互联网业务向IPv6平滑演进和过渡,鼓励互联网企业及用户开展IPv6升级改造工作,逐步引入IPv6新业务,实现IPv4与IPv6主流业务互通。加快重要信息系统基于IPv6的升级改造。

(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统筹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市云计算资源建设规划布局统筹,构建具有淮南特色的“1+3+5+7”大数据产业发展体系,实施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计划,培育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按照省内提出的“一中心两基地多园区”的总体布局,依托我市已有数据中心的优势,引进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提高存储规模和水平。继续深化与腾讯、华为、光大银行等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加快推进中科院大气所地球与环境超级计算中心、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浙江大华视图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根据我市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结合科研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

(三)数据资源共享开放行动。

推进政府基础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公共服务、社保联查、综合治税、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商事制度改革等业务应用为突破口,加快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以及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与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府基础性数据、互联网数据和部分商业数据进行处理,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政务数据统计和挖掘分析服务。

建设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平台。结合全省政务资源中心建设,协助加强全省政府数据统筹管理,推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个人、法人、涉密、非涉密等不同维度梳理整合数据,协助建成省内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数据资源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优先开放无争议、惠民生、易开放的高价值数据,逐步推进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金融、教育、气象、文化、地理、科技、环境、体育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推进社会信息资源有序共享,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维护市场正常秩序,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在民生服务、公共事业、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促进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民众。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

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提高网上服务实效。全面梳理行政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办事服务事项,建立统一的事项库,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制定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工作方案,再造网上办理流程,简化环节。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全面集中公开与政务服务事项相关的各项信息,公开办理进度和结果,做到网上可查询、可互动、可追溯。大力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创新网上服务模式,便利企业和群众网上办事。

构建网上服务平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整合全市政务服务资源与数据,统筹建设权威、便捷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整合业务系统,统筹服务资源,统一服务标准,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动基层服务网点与网上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加快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基层全覆盖,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夯实运行基础,保障安全服务。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和标准规范,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标准支撑。建设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搭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部门自建政务服务业务系统、政务数据中心之间数据流动通道。推动基础网络服务提速降费。制定“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的全过程监控,将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系统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定期查补安全漏洞,做好容灾备份,提升信息安全支撑保障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五)美好淮南信息化专项行动。

加快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能源生产调度信息公共平台,服务能源生产监测、管理和调度。积极推进常规机组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快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及运行控制技术应用。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故障在线判断和预测性维护。开展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创新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和新业态,构建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项目,加强互联网在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上的应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及时有效接入。拓展电力直接交易平台功能,创新电力交易模式。鼓励发展用户端能源共享经济和自由交易,促进能源生产消费一体化。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统筹部署电网和通信网深度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在城市交通、港口码头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电能替代技术,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按照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原则,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汇集各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实现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提高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共治能力。

发展绿色生态服务。基于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环境数据的汇集、整理、分析,实现开放共享。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推送服务,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废旧商品回收信息平台,创新回收模式,推动废旧商品回收由传统“走街串巷”向线上回收线下物流融合发展转型。

(六)网络扶贫行动。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建成农村电子商务“一中心、五体系”。建成寿县、凤台县、潘集区等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农村电商网点体系,促进各类企业与电商平台对接。鼓励电商平台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建设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农村快递”便民服务平台。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将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拓展群众投资理财渠道。

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县、乡、村各级干部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丰富网络专业知识。加强贫困人口互联网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组织电信运营商、电商平台、终端制造厂商开展面向贫困户的网络技能培训。加强网络扶贫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就业创新。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人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作用,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和网络技能培训,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网络扶贫队伍。

提升农业服务在线化水平。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全面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提供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推动电信运营商、生活服务商、平台电商、金融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等积极参与信息进村入户行动。健全政府与运营企业的合作机制,构建市级统筹、县为主体、村为基础、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动网络公益扶贫。动员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网络公益扶贫。组织广大青年团员、在校学生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参与网络公益扶贫。推动社会扶贫组织、互联网企业成立网络公益扶贫联盟,利用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公益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出扶贫项目。

(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依托《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布局。整合城市基础空间、人口、法人、建筑物等基础数据资源,搭建统一技术架构、数据结构、应用模式、业务流程、标准交换格式、安全保障机制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挥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项目优势,利用优质的智库基础设施实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

推进城市智慧安全建设。利用信息化促进煤矿安全、公共安全、城市安全,实现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依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煤矿安全大数据中心)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煤矿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强化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预测或预警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水灾等重大问题中的应用,促进煤矿安全。依托华印机电智慧城市感知层系统项目,建设涵盖重要部门、行业、领域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网络和共享平台,深化视频图像信息全方位应用,构建视频防控安全保障体系,满足社会管理、治安防控、道路交通等城市管理应用对相关数据的需求,着力打造“平安淮南”。

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对城市道路占挖、渣土车辆、景观亮化控制等系统实行协同管理。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化信息技术,保障市政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运行安全。

(八)繁荣网络文化发展行动。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数字模式转变,提升县以上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提供和远程服务能力。重点推进数字图书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高效率、高质量、全方位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实现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具备数字资源提供和远程服务的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站建设,鼓励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创新管理与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广电、电信双向进入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推进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提升优质内容集聚和投送能力。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监测台(站)建设。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推进全市直播卫星、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依托全省应急广播体系,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具有正能量的淮南题材、淮南元素的优秀作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九)“互联网+”教育普惠行动。

提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建成高速互联校园网络,继续提升学校接入带宽,优化有线校园网络,鼓励推进“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终端配备和升级改造力度,鼓励开展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深入推进资源平台常态化应用和创新性应用,实现共建共享。继续推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健全完善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精品课程库、优秀教师教案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网络教育教学模式。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标准,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电子政务系统、教育门户网站以及学校电子校务系统,建设全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教育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动态监测,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十)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行动。

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技术创新和虚拟化应用,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展,将不同医疗机构发放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新农合卡等统一到居民健康卡融合应用中。积极探索居民健康卡与社保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使群众“一卡多用”。鼓励有资质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开展全民健康医疗服务。整合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促进全民健康管理信息化。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及应用体系。鼓励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搭建远程诊疗信息平台,面向城市社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等个性化服务,开展分级诊疗。推动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候诊提醒、划价缴费、报告查询、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便捷服务。推进社区医疗卫生综合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一站式医疗卫生便民服务示范点。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调阅,实现医共体或医联体内检验检查结果共享。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形成围绕健康医疗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支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助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进程。发展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基础的业务系统,实现全市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协同。鼓励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整合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展数字网络医院试点,探索开展网络医疗服务、移动医疗APP应用。围绕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医疗健康机构可以通过开放数据,为居民提供个性化、人性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支持研发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高端医疗设备及可穿戴设备。鼓励智能语音、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等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支持基于生物和信息技术的新的诊疗科研等创新,推进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方面的应用,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结合实际制定信息化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任务落实。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信息化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扎实有效推进信息化发展。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推进信息化发展协调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化发展和规划实施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发展评测、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完善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和迭代创新的体制机制,在行政审批、业务准入、创新业务开展等方面大胆改革,打破部门和行业信息壁垒,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企业创新主体、研发主体地位。加大信息化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交换市场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随机抽查等事中事后监管,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施企业信用信息依法公示、社会监督。探索建立信息化领域信用管理机制,建立诚信档案、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网络资费行为监管,严格查处市场垄断行为。研究探索适应网络融合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统一监管制度,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为重点,加快转变监管理念。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及交易系统,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利用现有的“三重一创”、制造强市、科技创新等政策资金和重大专项渠道,大力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试验验证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落实信息化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支持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包括基础性标准制定、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互联网公共服务场所建设、人员信息技能培训、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共享应用工程等。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信息化企业信贷投放。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积极投入信息化发展。规范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试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四)创新人才引培机制。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信息化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和引进计划,搭建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监测及紧缺专门人才信息共享平台,集聚掌握前沿技术的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在创业基金、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引进信息化、互联网等方面的高层次和应用型人才。继续促进全民信息能力提升,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活动,做好教育培训配套工作,继续加强对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完善政府信息化人才考核、激励、职业发展等机制。在企业中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壮大互联网应用人才队伍。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等方面的人才培训。支持鼓励市内高校加强“互联网+”相关学科建设,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在相关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强信息化领域技能人才培养。

(五)加强制度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省近年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文件,以及我市关于信息化建设、“宽带淮南”、大数据产业、“互联网+”行动、云计算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划。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实际,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标准研制能力。加快网络安全标准能力提升工作,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围绕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加速发展需求,加大配套支持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贯彻实施力度。

(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及时总结各领域信息化成效突出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我市创新文化理念、典型信息化应用、典型企业的宣传,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IT企业的合作力度,结合我市信息化工作重点,精心组织一批工程项目,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吸引腾讯、华为、浪潮等龙头企业来我市落户,推进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本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智慧经济。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境技术合作、并购和投资,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利用全球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学习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支持和促进我市信息产业发展。

 

附件:淮南市“十三五”信息化重大项目汇总表

 

 


附件

 

淮南市“十三五”信息化重大项目汇总表

 

序号

类别

承担单位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总投资

(亿元)

第一产业

1

续建

安徽南乡子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农机云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2

2

续建

淮南市谷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菜篮子大数据服务平台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

3

在建

淮南蜘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农汇平台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

4

新开工

淮南南乡子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农机云农机定位管理服务平台

高新区(山南新区)

0.12

5

新开工

安徽派斯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互联网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32

6

新开工

安徽徽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徽航植保无人机生产基地项目

寿县 

1.2

7

储备

淮南蜘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开发与应用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

第二产业

1

续建

淮南万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矿用智能化电器设备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2.2

2

在建

安徽蓝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新一代4G通信器件项目

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

1.2

3

在建

安徽蓝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智能移动通信设备项目(一期天线项目)

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

2.1

4

在建

安徽智创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智创智能装备制造项目 

大通区

1

5

在建

安徽百木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百木智能家居制造项目

大通区

0.8

6

在建

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卫星应用产业园

经济技术开发区

1.5

7

在建

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军民融合智造中心

经济技术开发区

0.5

8

在建

淮南文峰航天电缆有限公司

航天航空电子线缆、舰船用控制电缆及多用途光电综合信号传输线缆

经济技术开发区

1.2

9

在建

平安开诚智能安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平安开诚智能安全装备生产制造项目

经济技术开发区

3

10

在建

安徽海锂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年产1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

凤台县开发区

1.7

11

在建

安徽昱和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汇流箱,配电柜生产及相应控制系统研发生产

凤台县开发区

0.2

12

在建

安徽日业电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1万套配变谐平装置

凤台县开发区

0.2

13

在建

淮南光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全自动强夯机

凤台县开发区

0.2

14

在建

安徽安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盖板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

凤台县开发区

6

15

在建

安徽旭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3D玻璃后盖以及2.5D玻璃盖板、后盖项目

凤台县工谷工业园

1.8

16

在建

淮南国力液压装备有限公司

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生产线

凤台县

0.45

17

在建

唯斯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工业自动化智能生产线 

凤台县

0.22

18

在建

安徽恒远电子称重设备有限公司

年产6000套物联网智能称重传感器

凤台县

0.31

19

在建

安徽恒远电子称重设备有限公司

物联网数字电子汽车衡

凤台县

0.2

20

在建

安徽恒远电子称重设备有限公司

物联网云计算无人值守汽车称重系统

凤台县

0.335

21

在建

安徽创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创凯电子科技园

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

6

22

新开工

安徽玉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玉兴智能终端制造项目

大通区

2.4

23

储备

无锡宏纳科技有限公司

光电子器件生产线

高新区(山南新区)

0.65

24

储备

无锡爱沃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PLC芯片生产线

高新区(山南新区)

0.6

25

储备

安徽省鑫矿液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充电桩及凤台新能源汽车智能运维一体化建设项目

凤台县

5

26

储备

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管委会

新桥国际产业园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

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

10

27

储备

安徽蓝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智能移动通信设备项目(二期集成电路板项目)

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

4

28

储备

安徽胜佳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安防电子工业园

潘集区

1

29

储备

淮南文峰航天电缆有限公司

云端浮空系留光电综合传输系统

经济技术开发区

0.15

第三产业

1

续建

中国移动通信安徽分公司

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

高新区(山南新区)

45

2

续建

淮南移动公司

综合技改

高新区(山南新区)

0.99

3

续建

安徽怡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淮南数据处理运营中心

高新区(山南新区)

0.05

4

续建

安徽图联科技有限公司

高德数据加工基地

高新区(山南新区)

0.3

5

续建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

高新区(山南新区)

17.25

6

续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大气科学研究所

淮南大气环境产业园

高新区(山南新区)

6.1

7

续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大气科学研究所

大气所项目二期

高新区(山南新区)

2.6

8

续建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市分公司

智慧城市感知层管理支撑系统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6

9

续建

安徽中意之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意付第三方支付系统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

10

续建

安徽中意之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意企业征信系统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

11

续建

一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土智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6

12

续建

安徽彩城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5

13

续建

安徽璞华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大数据应用产业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2

14

续建

安徽云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全国环境大数据云平台

高新区(山南新区)

3.2

15

续建

安徽璞华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遥感影像大数据应用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2

16

续建

安徽万维卫星数据应用有限公司

安徽万维资源应用服务中心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1155

17

续建

安徽酷河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淮南运营中心服务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2

18

续建

安徽乡妹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淮南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48

19

续建

淮南市顺捷驿邦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同城快递+区域020电商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65

20

续建

淮南市顺捷驿邦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淮南市快递物流产业园

高新区(山南新区)

1

21

续建

一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校园

高新区(山南新区)

0.1

22

续建

淮南云豪科技有限公司

淮南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能安防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2

23

续建

淮南达实智慧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淮南智慧医疗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25

24

续建

淮南达实智慧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器具购置工程

高新区(山南新区)

0.47

25

续建

平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煤矿安全大数据中心)

高新区(山南新区)

0.7884

26

续建

淮南恒天易开汽车运营有限公司

互联网+新能源电动汽车智慧交通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1

27

续建

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煤矿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3

28

在建

安徽万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网云小镇

经济技术开发区

20

29

在建

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国产卫星应用综合信息集成服务平台

经济技术开发区

0.6

30

在建

安徽硖石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车辆物流运维系统

凤台县开发区

0.02

31

新开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

光电产业园

高新区(山南新区)

3

32

新开工

安徽瑞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粉煤灰化工大数据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5

33

新开工

淮南东盛友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医药大数据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14

34

新开工

安徽久益德电子商务集团

电子商务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833

35

新开工

安徽聚仁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淮南市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发展平台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15

36

新开工

安徽冠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特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G1.0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15

37

新开工

安徽司通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人工影响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高新区(山南新区)

1.5

38

新开工

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项目

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

高新区(山南新区)

0.1

39

新开工

市质监局

国家煤化工质检中心二期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5

40

新开工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淮南分公司

中国邮政淮南电商运营中心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0.49

41

储备

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智慧城市大气扬尘网格化管理系统项目

经济技术开发区

1

42

储备

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淮南市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智慧旅游景区项目

毛集实验区

1.1

43

储备

安徽汝美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花蜜家家庭健康配置及健康数据应用大数据平台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

44

储备

淮南市画时代三维动画设计有限公司

《淮南子成语故事》第一季及衍生产品

高新区(山南新区)

0.28

45

储备

淮南市零聚智慧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海洋大数据平台

高新区(山南新区)

6.93

46

储备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大数据产业园

高新区(山南新区)

3

47

储备

高新区管委会

高新区双创服务中心

高新区(山南新区)

6.5

48

储备

淮南电信公司

淮南电信公司山南中心机房

高新区(山南新区)

2

49

储备

浙江颐高集团

颐高电商园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

50

储备

深圳协创数据集团

虚拟现实(VR)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1

51

储备

安徽诺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诺安气象服务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3

52

储备

淮南联通公司

安徽联通IDC中心建设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2

基础设施

1

续建

淮南市高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路网工程项目

高新区(山南新区)

8.94

2

续建

淮南市山南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南经十五路

高新区(山南新区)

1.83

3

储备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市分公司

商杭高铁无线宽带专项覆盖

高铁沿线

0.87

4

储备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市分公司

城市大型商业体、住宅区窄带物联网(室分、微站)

全市

0.95

5

储备

淮南电信公司

中国电信无线网

全市

0.3509

6

储备

淮南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无线网

全市

1.0515

 

合计

231.4343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