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正有为

发布时间:2020-09-25 09:58 点击数: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广大农业干群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淮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蓝图,坚持产业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宜农、改革富农,加快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大跨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实现新的创新,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全市一产实现增加值130.1亿元,增长1.0%,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0.4元,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60.4元,增长11.3%;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平方米。“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乡村全面振兴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牢筑粮食安全防线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04年以来,我市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80万亩,总产322.4万吨,比上年增加0.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24万亩,总产117.33万吨,比上年增加0.12%。水稻面积415万亩,总产203.4万吨,比上年增加3%。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市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今年全市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总产118.58万吨,同比增加1.06%,创历史新高。

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7%,水稻和小麦两种主要农作物机收率均在98%以上。我市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全市人民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推动养殖业大市向强市转变

我市区位、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人口、市场优势明显,发展现代养殖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市加快养殖业转型发展,促进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突出“三链同构”,加快“三产融合”,推进养殖业科技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沿高塘湖、焦岗湖、瓦埠湖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潘集、毛集、凤台商品猪生产基地,田家庵、潘集、大通家禽生产基地,大通万头奶牛生产基地等养殖业聚集区。广东温氏集团6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江西正邦集团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等一批全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项目先后落地我市。

优化结构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的原则,我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围绕大米、瓜菜、畜禽、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品种,建好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粮改经、粮改饲,旱作区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发展麦套西瓜、麦套玉米等,淮河以南四区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大通区围绕奶牛饲料需求发展青贮玉米,其他县区根据当地养殖业发展情况适度发展了饲料粮、牧草等产业。我市大力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推广稻虾连作、稻鳖、稻鱼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市稻鱼综合种养21.96万亩,较上年增长160%。我市还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专用小麦、高蛋白大豆、鲜食和青贮玉米等专用粮食生产,建设专用生产基地32万亩。

记者 苏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