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南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市政府同意,以淮南市应急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名义联合印发。为便于理解《规划》内容,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就规划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厚植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规划》,对于进一步提高全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二、起草过程
一是对国家、省关于应急管理工作要求进行研究。认真研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是对淮南市应急管理现状与形势进行分析。认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市应急管理发展状况,结合《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现状,提出我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指标。
三是充分征求意见。在草拟《规划》过程中,我局充分征求了各县区政府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人民防空办等相关市直单位意见,并修改完善。
四是进行专家评审。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我局于2022年2月11日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组织召开了《淮南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专家评审会,邀请应急管理领域省级专家对《规划》进行质询和讨论,评审会专家组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
三、规划特色
(一)规划思想坚持“四个一”。秉持一个理念,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守一个主题,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穿一条主线,即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瞄准一个目标,即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规划重点突出“三个两”。聚焦两大领域,即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两大领域;紧扣两个环节,即“防”和“救”这两大环节;发挥好两方作用,即政府和社会两方作用。
(三)规划布局强化“三个三”。坚持三个导向。坚持目标、问题、结果导向相结合;把握三个统一,即生产安稳、生活安定、生命安全相统一;突出三个重大,即谋划好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支持、重大改革举措,着力解决当前应急管理最现实、最紧迫的突出问题及短板,为应急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构建与淮南市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指挥应对科学、救援能力较强、物资保障充分、灾害救助及时、联防联控有序、上下衔接顺畅的应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
(二)主要目标。《规划》在“十四五”时期主要设置了六个核心指标,其中安全生产三项:
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淮南市“十三五”时期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68人,较“十二五”期间减少171人,下降31.7%,年均降幅7.9%。参照国家和安徽省指标设定,结合淮南市实际,淮南市“十四五”时期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年均降幅初定为3.5%,“十四五”时期下降15%。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安徽省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每亿元0.03人,淮南为0.014人,综合考虑城市转型发展的不确定性,初步确定该项指标值为下降30%。
3.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0%,与全省保持一致。
防灾减灾三项:
4.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1%。
5.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1。
6.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15000。
三项均为预期性指标,既全面反映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也注重控制人员伤亡和危害范围,具体数值对标上级要求,既要鼓舞人心,又要留有余地,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
(三)分项目标。《规划》设置5个分项目标。一是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健全,指挥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协同机制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二是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城乡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三是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广播、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区域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动员等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四是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优化应急物资产能布局。五是共建共治共享基本实现,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
五、主要任务
《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总体和分项目标,重点围绕九大体系提出了9大任务31项子任务。将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的思想贯穿《规划》全篇,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致力于为新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难题,打开新局面。
六、重点工程
重点工程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规划》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总思路,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即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七、保障措施
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出发,突出应急管理工作的政治性、时代性、协同性、群众性,提出了落实规划的四项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评估督查。抢抓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大局,奋力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确保形成完整全面的落实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