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市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阶段性总结(2020年6月)

发布时间:2020-07-30 16:36信息来源:市地震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0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精心指导下,市地震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为重点,全面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责,大力推进新时代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现将上半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

一是及时进行震情会商研判。制定了《淮南市地震局2020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方案》。严格落实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坚持周二、月末震情会商制度,及时向省局提交周、月会商结果。根据震情,进行紧急临时会商和专题会商,并编写震情报告。今年以来,全省发生52级以上地震,我局均进行了及时研判分析。

二是加强地震监测仪器维护和改造。完成了地震台站标准化改造工作。423日,协助省地震局预报中心在八公山地震台开展GNSS基准站场地踏勘工作。在重大节假日前均对全市所有地震监测设备进行全面巡查维护。610日,位于八公山的测震台摆房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立即派员前往进行故障检修,经紧急抢修最终实现监测仪器正常运行。

三是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1个观测点进行了调整,并对信息员进行全面检查。323日至29日、511日至17日,对全市“三网一员”分别开展了为期7天的线上培训活动,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坚持宏观异常周报制度,每周一于群测群防工作QQ群和微信群完成上周异常情况汇报,平均上报率达98%以上。

四是积极处置非天然地震和宏观异常现象。4131736分,市地震局监测到八公山附近有异常震动,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经与省局监测中心会商、与属地及邻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震源”周边的多名宏观信息员调查联系,初步确定为ML1.6级爆破。330日,我市田家庵区舜耕山风景区附近发生一起动物异常事件,大量黑色鸟和少量白色鸟集体飞行,久久不落树,场面壮观。附近散步游人、居民驻足观察。市地震台第一时间派出调查人员,携带设备在异常核心区开展调查工作,并与附近宏观网点信息员联系,最终确定此次宏观异常现象与地震无关,为群鸟超乎往常的大规模迁徙活动。

(二)努力提升震害防御工作

一是做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宣贯。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办法》有奖问答活动;与市抗震设防管理处印发通知,要求全市各工程建设和勘察设计单位、各县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做好地震安评服务工作;积极与园区对接,做好推行区域地震安评的宣传解读工作。

二是开展全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检查,进一步强化我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水平。

三是积极推进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我局已向市政府提出开展淮南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请示,申请财政计划安排2020年预算。市政府5月18日已给予最新批示,拟请市财政局研究提出意见。政府一旦批准立项后,项目将进入政府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三)加强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完成地震应急响应预案修订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地震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细化了各个科、室、台和现场工作队的岗位职责,为更好地开展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工作提供了工作参考和行动指南,为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地震应急响应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了地震应急响应演练,检验了淮南局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锻炼了地震应急队伍,提高了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四)扎实做好新时代地震科普工作

一是利用“五个阵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以“校园”为阵地,联合淮南小记者协会开展防震减灾征文活动,并深入淮师附小山南校区举办科普讲座;以“景区”为阵地,在八公山风景区设置防震减灾宣传展板并发放资料5000余份;以“媒体”为阵地,在淮南日报开设防震减灾专栏4期,在5处日报阅报栏设置宣传专栏,并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社区”为阵地,深入田家庵区中兴社区等3个社区开展街头宣传,参与居民近2000人;以“企业”为阵地,走进淮矿电力孔李光伏电站施工现场为施工人员开展地震应急避险培训。

二是因时制宜举办全市“互联网+地震科普”培训班,结合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实际,面向全市开展“互联网+地震科普”培训班,要求各县、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广泛动员辖区内地震工作者、“三网一员”、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地震科普志愿者队伍等,引导其组织、示范带动、主动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实现地震科普知识层层推进、层层传导。

三是派员参加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并取得佳绩,我局选送三名选手参加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安徽赛区比赛,获得一等奖一名、优秀奖两名,一等奖选手将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决赛。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