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7-08-30 10:47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在我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作关于淮南市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各类风险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和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1235”发展思路,围绕实现全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千亿”目标,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健康势头,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一)全力推进提质增效,产业转型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亿元,同比增长5.7%工业经济效益回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7.3亿元,同比增长5.4%。原煤产量3779.6万吨,同比下降5.5%,实现增加值100.7亿元,同比增长9.3%;累计发电量27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实现增加值41.7亿元,同比增长2.7%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受播种面积减少和自然灾害影响,预计全市夏粮总产79.45万吨,下降36.2%;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4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8家,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1.86%。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153个,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937户,认证“三品一标”企业30家。凤台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毛集实验区成为全省“三变”改革试点县(区)。战新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我市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企业87家,实现产值28.2亿元,同比增长13.1%。以省级大数据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数据产业向高新区加速集聚,上半年大数据基地新增关联企业60家,实现产值12亿元。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二期、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中科院大气所超算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0:49.2:40.8,服务业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稳步推进去产能,8月份关闭新庄孜煤矿,退出产能400万吨。非煤电行业实现增加值44.9亿元,同比增长2.7%,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4.0%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系统推进“全创改”、“三重一创”,大力推进“1+3+8”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引进培育力度。16家企业入选省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新认定3家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1.9%;申请发明专利2426件,居全省第8位,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1件,居全省第7位。消费市场运行稳定。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1.9亿元,同比增长11.3%,限额以上单位完成消费品零售额82.9亿元,同比增长10.1%

(二)重大项目带动有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9.4亿元,增长15.1%,增幅居全省第3位。全年安排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104个,下达资金计划124.83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27.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22%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认真落实“四督四保”,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加强项目调度推进,每月召开重点项目建设调度推进会,通报各县区、园区、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情况。上半年,全市亿元以上在建省重点项目239个(续建项目142个,新开工项目97个),累计完成投资227.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3.1%,超序时进度13.1个百分点。项目审批进度加快。截止6月底,市本级共办理项目备案、核准、审批各类批复文件149件,批复项目总投资约 359亿元,其中二产项目75个,三产项目74个。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完成第一批8家单位的120项权力事项调整,取消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1项政府性基金。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惩戒”全省试点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楚都大道等11PPP项目建设。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已归集信用信息数据155万余条,初步具备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功能。城市综合执法体制、国资国企、财税体制、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成功举办合肥都市圈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签署交通、工业等八大框架协议,积极开展与合肥市合作共建园区工作,合淮产业走廊规划修编进展顺利。推进合肥海关淮南办事处升格为淮南海关,设立淮南国检正式机构,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123户,同比增长24.3%;其中,新增私营企业3588户、新增个体工商户8932户,同比分别增长22.46%和28.94%。民间投资完成233.5亿元,同比增长35.7%,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形成。金融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实现直接融资154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70%。新增省级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14家。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92.88亿元,比年初增加22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73%;各项贷款余额1243.56亿元,比年初增加70.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74%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五大高成长性产业,强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上半年,全市引进内资396.94亿元,同比增长20.97%;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到位资金213.88亿元,同比增长50.32%;全市新签约1000万元以上项目159个,总投资489.55亿元。

(四)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市容村貌显著改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深入推进“四创一建”工程。完成洞山隧道等4座桥隧加固工程,楚都大道、罗山过山通道湖滨西路等9条道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519.8公里,完工493.9公里。完成7个街头游园的设计工作。亚行贷款城市水系治理项目和世行贷款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全面开工2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目前已完工8个。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市36个省级中心村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寿县荣获“安徽省2015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完成31个美丽乡镇和48个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改厕等难点工作,上半年,共清理垃圾5.66万吨,新建卫生户厕2875个,建设“五小园”10.37万平方米,清理“四乱”21981处,建设三格式或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75个。3664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开工,已完工2167户,完工率59.1%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推进。总投资4.3亿元的八公山工业集聚区提升改造工程一期8栋标准化厂房已开工建设;谢家集区已基本完成城区内7家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工作。沉陷区治理成效显著。潘集区采煤塌陷区漂浮式光伏电站等并网发电,淮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新开工安置房670套、搬迁入住居民1490户。

(五)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绿色发展初见成效。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建筑扬尘、非法堆场、农村燃煤小锅炉、黑加油站等专项整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完成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黄标车淘汰任务,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上半年,我市PM10平均浓度为119微克/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减排3557吨和4571吨。抓好水污染防治。推进水功能区管理和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市一水厂取水口上移工程7月份开工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城市黑臭水体、龙王撇洪沟等5条水系治理,实施焦岗湖、瓦埠湖等湖泊生态治理项目,加快市第一污水厂二期等3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8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抓好生态园林建设。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上半年完成成片造林2.16万亩,开工建设3个街头游园,舜耕山风景区、舜耕山湿地公园、西城公园、十涧湖公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如期完成寿县正阳关镇等4个乡镇创建规划的评审;对41个申报省级森林村庄的行政村(社区)开展督查指导。抓好问题整改。认真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投诉问题和省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交办的环境问题,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截至6月底,省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交办的94件环境问题,已有86件整改到位,其余8件正在加快整改。我市共收到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群众信访投诉31231件,已全部办结。

(六)民生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大力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109个贫困村全面配备驻村扶贫工作队,实现帮扶工作“四个全覆盖”。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上半年,全市13大类民生支出102.5亿元,增长7.5%,占全市财政支出的84.3%;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35.77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1.3%。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1878套,占年度计划70.6%;基本建成1871套,占年度计划99.89%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0元,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1元,增长9.3%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持续推进“创业淮南行动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亿元,开展创业培训1500人、职业技能培训7.14万人,发放求职创业补贴240万元,创业服务云平台正式开通。为336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8507万元,分流安置去产能职工3605人。上半年,我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超额完成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建设,职教园区、淮南卫校、淮南技校、淮南交通学校等项目加快建设,我市4所职业院校成功申报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取消药品加成,药品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市妇幼保健院山南新院、市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项目正序时推动。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项目由45项增加到46项,经费由每人每年45元提高到50元。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平台上线运行,为70岁以上城市低保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大型体育场馆、94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至525/人,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至4020/人,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年保障标准提高到4200/人。全市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184.73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91.22万人,提前8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信息采集录入6.1万人。6.49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同舟计划”。

二、经济运行中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发展后劲仍显乏力。一方面受去产能等影响,煤炭行业投资难以出现较大增长;受光伏指标制约,今年新开工光伏项目将减少,电力投资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小;制造业方面,目前我市大的制造业项目仍然较少,1-6月份,新开工制造业项目144个,完成投资33.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仅13个,完成投资5.25亿元;传统制造业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制约转型较为艰难,短期内难以实现投资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受煤炭去产能影响,原煤产量降幅较大。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今年6月份煤炭价格指数为144%1-6月累计达161.6%,煤炭产值的增幅远远达不到价格指数的高度,对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调减作用明显。

(二)落实去产能任务艰巨。淮南矿业和中煤新集将陆续关闭8对煤矿、总量2685万吨,涉及职工4.98万人,人员分流安置费用高达65亿元,影响工业增加值近5亿元,压力巨大。“三供一业”移交改造困难较多,经初步测算,我市“三供一业”移交改造费用需23.48亿元。淮南矿业集团需分离移交的“三供一业”主要分布于独立矿区周围及城乡结合部,且涉及大量对周边农村的转供电、专供水,改造移交难度大。

(三)产业转型聚焦不够。煤电下行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235”产业转型路径,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但当前全市上下对产业转型聚焦力度不够。一是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没有投入到产业转型和项目建设上来;二是各项政策支持没有完全聚焦到产业发展上来;三是在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聚焦不够,尚未形成助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在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延伸、核心与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方向等方面进的研究和投入还不够,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效应。

(四)财政增收基础不牢。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支出完成121.7亿元,同比增长8.1%。民生、发展及改革等方面刚性支出持续增加,财政保障和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县区收入预期与经济预期不匹配,县区间财政收入不均衡。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当前我市经济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随着“一带一路”、长三角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市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同时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落户和投产,也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紧盯年初目标,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确保完成“双千亿”任务。下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重点协助支持淮南矿业集团和中煤新集公司做好产能化解、转型升级、职工安置工作,处置好“僵尸企业”。完成关闭一对矿井,退出煤炭产能400万吨目标任务。围绕去库存,重点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住房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围绕去杠杆,重点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大力扶持企业上市,扩大“4321”新型政银担试点,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管道。围绕降成本,重点开展降本增效行动,抓好降成本26条政策落实,扩大直购电范围,推进直供电试点,多渠道减轻企业负担。围绕补短板,重点在补“三农”短板上下功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寿县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在补县区经济短板上谋实招,实施县区经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补开放型经济短板上敢突破,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推进合淮一体化。

(二)聚焦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实体经济内生动力。一是创新产业。按照省委李锦斌书记提出的“打好四张资源牌”和李国英省长提出的解决好“四个问题”的要求,主攻“三新”,即拉长新链条,打造新集群,培育新基地,力争经过58年努力,形成销售收入千亿元的煤化工产业、千亿元的非煤产业、千亿元的大数据关联产业。二是创新平台。加快创新中国成立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园、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承接产业项目,发展总部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三是创新融资。重点运用PPP模式,推进102省道淮南全境改造工程、瓦埠湖大桥、楚都大道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四是创新政策。加大对“双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用好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建设“双创”基地,支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构建“1+3+8”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五是创新环境。推进去降补、全创改、放管服等改革政策落地,坚持依法合规办事,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

(三)聚焦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市矿统筹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抓好“两区”建设。改造提升老城区,大力发展高新区(山南新区),加快建设淮上淮河大桥、商杭高铁淮南段及三个站点、楚都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二是抓好乡村建设。坚持美丽乡村抓点、环境卫生抓面,推进美丽乡村3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5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扎实开展“向垃圾宣战,建美丽家园”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快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三是抓好“六城同创”,巩固提升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继续深化省卫生城市、省创新型城市、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创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四)聚焦绿色发展,着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防治行动计划。全力做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农村燃煤小锅炉整治、扬尘污染治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黄标车淘汰等各项工作。推进市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开发区、工业集聚区年底前全面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二是加快建设生态美好淮南。实施年度计划投入80亿元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开工建设淮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四创一建”推进工程建设,加强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强化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湿地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关闭矿区、非煤矿山生态修复;加强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村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五)聚焦开放发展,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进一步激活发展动能。一是加强招商引资。继续深化“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问题,确保完成引进内资751亿元,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425亿元,利用外资直接投资2.3亿美元的目标任务。二是强化区域合作。加快合淮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六)聚焦共享发展,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大力推进33项民生工程,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一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完成30803名贫困人口脱贫、57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努力在全省争先进位。二是办好民生实事。继续推进“创业淮南行动计划”、健康淮南、保障性安居工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三是继续保持和谐稳定。突出抓好责任信访、阳光信访、法治信访,继续实施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开展越级上访专项治理,推动积案化解;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建设平安淮南。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