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四级调研员杨洁淮南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发布时间:2021-02-27 10:42信息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背景和依据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截止到2020年12月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5G基站建设总量为71.8万座。预计到2030年,我国5G基站数量将达到1500万个,5G基础设施累计直接投入将达到4万亿元。近年来,5G产业链的内涵不断丰富,已从单一的主产业链演化成为既包括主产业链,又包括支撑产业链的科学内涵。同时,5G应用已逐步走近大众生活,尤其在医疗健康、媒体娱乐、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类的应用数量明显增多。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5G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发挥5G对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依据省规划纲要,结合淮南实际,市经信局委托安徽电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省5G规划纲要编制单位),组织编制了《淮南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为切实发挥5G对淮南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提升淮南市5G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培育壮大5G产业,深化5G行业应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规划》初稿形成后,书面征求了各县区、园区,市直有关部门,部分重点企业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送审稿)》,经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通过,后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府办公室于2021年2月17日印发了《淮南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淮府办秘〔2021〕7号文件。

四、工作目标

把淮南市打造成安徽省5G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实现 “十百千”的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5G在10大经济社会领域中的深度应用,5G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全市5G基站累计达5000座,5G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打造10大领域的5G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

五、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5G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建设5G、高精度定位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建设5G基站5000个,实现淮南市城区5G信号全面覆盖,重点乡镇连片优质覆盖,农村地区实现5G信号基本覆盖。

二是5G产业链条。以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地标打造为着力点,主攻建链强链补链项目,重点招引龙头型、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以及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本地优势产业链,把5G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吸引集聚过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是建立5G产业生态。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产学研用实体,加快推动5G关键技术研发。依托高新区智慧谷、经开区颐高科创园,以“园中园”形式规划布局一批5G产业园。

四是构建融合创新的5G示范应用。依托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先三后七”分阶段有序开展5G示范应用,大力推进5G在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与城市治理等七大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

六、创新举措

《淮南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编制单位也是《安徽省5G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单位,我市规划在结构上基本与省规划保持一致,保证工作成果与省级目标的一致性。在承接省规划的同时,突出了淮南特色:在产业发展方面,《规划》强调依托我市目前初步形成的5G主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和优势(新型显示企业集聚发展,射频器件企业技术领先),打造包括新型显示、射频器件、光纤光缆、集成电路与新材料在内的特色鲜明的5G产业链条;在产业生态方面,《规划》提出依托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大力推动5G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示范应用方面,《规划》依托淮南市现有优势产业,指出应“先三后七”分阶段有序开展5G示范应用,在智慧矿山、智慧医疗、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与城市治理等典型场景打造5G示范应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规划》还依据淮南现有5G产业,编制了“招引企业参考”,可供招商部门开展工作时借鉴参考。

七、保障措施

成立淮南市加快5G发展专项协调小组,研究制定5G发展专项政策,重点对5G基站建设、5G产业发展以及5G在垂直行业融合应用等方面给予支持。

严厉打击盗窃、破坏通信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5G通信基础设施安全。加强5G关键领域人才储备,引进一批5G领域科学家和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推进产学研用联动,大力培育5G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快速构建5G人才队伍。

八、政策咨询渠道

解读部门:淮南市经信局(国资委)

解读科室:信息化科

解读人:杨洁

联系方式:0554-6678339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