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党建引领公管创新涵养交易“好生态”

发布时间:2022-01-04 16:20信息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砥砺奋进,市公管局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党建引领公管创新,筑牢思想政治“压舱石”、建强基层组织“硬堡垒”、锻造担当作为“强队伍”、涵养风清气正“好生态”,不断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和监管,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效益和公平,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截至去年11月份,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完成各类项目交易2718项,交易额215.96亿元,节资额18.92亿元,节资率10.77%。
  理顺规则,构筑市县“一体化”
  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淮南已争得先机。
  按照“应减尽减、能统则统”的原则,市公管局对市县两级招投标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完善,保留37件,废止31件。制定了《淮南市公管局关于建立招标投标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工作机制》《淮南市公管局深化招标投标提升行动方案》《政府采购提升行动方案》等制度规则,构筑了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制度规范、网络系统“一体化”,“市县一体化”使得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使用“不见面开标”成为常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
  流程再造,打造服务“一条龙”
  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市公管局对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与监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推进“店小二”式精准服务,保障所有交易环节“零障碍”。
  持续精简压缩交易流程,将十二步操作流程简化为七步,明确了服务事项、操作流程和办理时限并全流程见证。优化“主动服务、即时办理、容缺受理、提醒办理、限时办结、跟踪服务”六项制度,两项行政许可办理时限由原来3天压缩为1天办结。建立服务“好差评”评价制度,赋予办事企业和群众更多监督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疫情防控、引江济淮、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交易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保障建设项目46项。出台《进场交易项目见证服务规定》,对交易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记录,做到全程留痕,管理有据。
  压实责任,下好发展“一盘棋”
  招标人是招投标的第一责任人,无论在项目招标、施工、管理等方面都有法律赋予的义务和责任。市公管局主动作为,向企业普及招标采购法律法规,为企业答疑解惑,激活市场活力。2021年开展招标采购法律知识讲座8场,受众1500余人次,提高了招标人对招投标法规及主体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市公管局制定了《淮南市招标评标评审办法十二条指导意见》和《淮南市政府采购评标评审办法指导意见》,优化评标办法,推行“评审分离”。出台信用评价实施办法,将企业的履约行为、质量安全等纳入建筑市场信用评价计分体系,纳入评审和定标因素。政府采购项目全部免收投标保证金,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监管,织密综治“一张网”
  “云上监督”发力、智慧监管显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在招投标的全流程各环节设置监控点,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做到了事中监督、事后追溯,提高了监管效率。
  市公管局把扫黑除恶斗争和打击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结合起来,强化联防联动,集中整治。2021年以来,查处涉嫌串通投标、弄虚作假、违反招标文件约定等违规行为企业45家,其中,信用处理34家,预警公告4家,行政处罚7家,收缴罚没款78.07万元,并将失信单位的失信行为予以曝光。会同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加强对中标人的履约行为特别是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项目管理班子履职情况进行巡查,强化标后管理。2021年引入公证机构对382件招标采购项目实施监督见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更阳光”。
  数字赋能,创建交易“一片云”
  市公管局利用数字技术,以“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构建“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交易新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完成不见面开标项目1480个,交易额达156.12亿元,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75个,交易额达1.25亿元。
  我市与嘉兴、常州等苏浙沪28个地市交易中心成立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合作联盟,建立了合作机制。应用5G+区块链、大数据、音视频交互等手段,完成湖北省嘉鱼长江大桥防洪专项工程施工招标、江苏省无锡市李巷路工程施工项目等67个跨省远程评标等工作,共享了交易系统、评标专家和场地资源。打造全省首个集数字证书、保函申请于一体的移动端应用,率先实现“指尖上交易”。
  回望来时路,郁郁满芳华;眺望前行路,踔厉再奋发。新的一年,市公管局将进一步拉高工作标杆,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完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效率和效益,确保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数、金额数稳中有升,淮南市建筑业产值、发展体量不断提高,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治理。(记者周玲)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