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稳就业保就业】《淮南市就业促进工程实施方案》
一、制定背景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决策部署,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让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助力共同富裕,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持续保持稳定。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持续保持稳定。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结合我市实际,市人社局于2022年3月30日牵头起草完成《淮南市就业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市财政局及市人社局相关科室征求了意见,通过收集意见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合法合规、操作性较强的送审稿,报法规科进行合法性审查并通过。市人社局、市财政局于2022年4月20日联合印发。
四、工作目标
(一)以社区服务为载体,聚焦困难群体就业,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
(二)以扩容提质为关键,安排就业见习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
(三)以供需匹配为抓手,推广线上求职,开展线下招聘,促进用工、求职匹配衔接。
(四)以提升质量为支撑,发展技工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供给。
五、主要内容
(一)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兜底计划。推广“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及其他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尽快实现就业。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政策宣传,研发招聘求职业务对接平台,开发更多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岗位,合规给予各类就业创业补贴等形式方法,促进实现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3700个,托底安置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
(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见习帮扶计划。推进“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在淮就业,开发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组织安排毕业前6个月的高校学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其他16-24岁失业青年,参加3-12个月的就业见习,积累工作经验激发就业积极性,为续签劳动合同奠定基础,促进劳动关系持续长久。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2500个左右,确保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够参加见习活动。
(三)求职用工精准对接计划。推行“线上线下”双轨应聘求职,通过公共招聘网、快聘程序等线上招聘平台和“2+N”系列线下招聘活动,做好用工、求职匹配衔接。主要依托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企业岗位招聘信息、劳动者求职信息动态更新,面向重点群体、用人单位、园区、高校等分类宣传就业政策及服务信息。每年组织不少于670场次招聘会,不少于8900户次企业上门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技能人才等各类求职者就业。
(四)高质量就业技能提升计划。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发力,围绕社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劳动者就业需求,依托技工院校开设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全日制培训班,按照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培养院校补贴,稳步扩大系统培养技术工人规模,提高高级工培养比例。每年组织技工院校招收不少于2600名初、高中毕业生等适龄青年进行新技工系统培养,将其培养为合格的中、高级技工,实现技能就业、高质量就业。
六、创新举措
方案规定,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强化就业服务对接,逐步建立淮南市“三公里”就业圈工作制度,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
七、保障措施
各县区要高度重视规范就业资金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工作,将就业促进工程进展、就业补贴政策落实及就业资金支出等情况,通过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就业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更新,夯实资金使用管理基础台账。
八、下一步工作考虑
结合“四进一促”专项活动和“2+N”招聘会,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用人单位、园区以及市内高校等积极发布各类促进就业政策信息,让促进就业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九、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淮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
解读人:许舰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554-6678093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