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库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实施办法》已经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

20231024日       


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

三年行动实施办法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为充分开发我市劳动力资源,推动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家门口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为重点群体,持续巩固提升一产就业空间的同时,注重发挥二、三产业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双招双引企业和制造业用工要素保障,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开拓更多高质量岗位,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保障,吸引更多劳动者来淮留淮就业,推动形成转型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量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到2025年,人力资源强市迈上新台阶,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

人才供给规模不断扩大。202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新增3万人以上、总量达16万人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新增0.3万人以上、总量达1.6万人以上。全市技能人才新增5.1万人以上、总量达41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新增1.2万人以上、总量达9.5万人以上。技工院校毕业生留淮率达50%以上。

重点产业吸纳就业更加充分。2025年,第二产业净增就业5.5万人左右,总量达15.6万人左右,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达40%左右;第三产业净增就业7.2万人以上,总量达18.7万人左右,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达49%左右。

重点群体市内就业逐步增加。2025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在淮就业1万人,在淮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率力争达30%左右;全市新增农民工在淮就业3万人。

三、重点举措

(一)实施人才供给提质扩量行动。

1.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继续做好四上企业用工调查,按季度开展调查统计。(责任单位:市统计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设立就业服务专员,常态化跟踪掌握工业企业用工、缺工、招工等情况,建立工业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及时向社会发布。定期发布我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引导人才供给。(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责任单位:各在淮高校)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制定重点产业引才目录,实施市“6+1”产业重点企业人才引育专项,一链一策建立人才团队定向招引机制。(责任单位:市“6+1”产业推进专班;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组织参加省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博士后天都峰工程、卓越工程师“111”计划,每年新增高层次人才0.1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体育局)

3.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技工强建设,完善并落实支持技能人才发展政策措施,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创业重点群体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新增技能人才1.7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0.4万人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体化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办学投入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与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每年培养毕业生1.2万人。(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企业兴办技工学校,完善购买技能人才培养补助政策,争每年培养0.4万名新技工。推行企业新八级工制度,加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力度,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工商联等)

(二)实施二产就业提质扩量行动。

4.加快二产发展稳定就业规模。立足我市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领先优势,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增长点。健全助企纾困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产业链供需和要素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吸纳更多就业。推进技术改造与产业整合重组、转换发展动能相结合,创造更多高附加值、高质量岗位。(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等)每年全市工业企业新增吸纳就业1.7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

5.实施企业梯度引育行动提高就业质量。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等,完善企业选育、赋能、壮大机制,增加优质就业岗位,每年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吸纳就业0.5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培育优质建筑企业,每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新增吸纳就业0.15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

(三)实施三产就业提质扩量行动。

6.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围绕专业化、高端化、品质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每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体育局等)

7.支持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我市“1234”数字赋能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案,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做优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加强对细分领域行业专业平台的引进与合作。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咨询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等)深入挖掘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每年引导数字经济领域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0.3万个左右。(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促进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健全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鼓励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健全零工服务模式,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权益,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每年引导新增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岗位0.9万个左右。(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

(四)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质扩量行动。

9.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深入实施淮聚万才行动,力争到2025年累计新增留淮大学生1万人以上。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规模,加快基层项目招录进度,稳定增加国有企业优质岗位,做好大学生升学、征兵等工作,每年通过政策性岗位安置就业不少于0.1万人。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吸纳就业,每年通过市场化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0.25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征兵办、市工商联等)

10.促进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市内就业创业。强化返乡创业、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劳务协作四轮驱动,每年促进1万名农民工在淮就业。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县域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鼓励各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与乡镇开展镇企对接,吸引更多高技能、高适配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每年新增农民工就业0.8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乡村振兴局等)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就业起航行动,促进退役军人稳定就业。组织就业援助月”“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等系列活动,统筹做好妇女、残疾人、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等)

11.保障困难群体等充分就业。深入推进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2025年全市70%城市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持续提升三公里就业圈的平台效能,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配备专业人员,组建服务团队,促进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精准匹配。实施困难人员一人一策援助计划,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每年稳定提供0.37万个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保持总体稳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

12.深入开展创业淮南行动带动就业。容升级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落实创业支持政策,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每年促进创业带动重点群体就业0.6万人左右。扶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稳定发展,鼓励其通过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依托我市6+1”产业,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打造创业型城市,让每一个创业者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创业淮南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五)实施就业服务提质扩量行动。

13.强化省内区域劳务协作。建立与合肥、芜湖等城市人力资源信息分享机制,畅通招工渠道,帮助企业在异地组织招聘活动,形成劳动力资源内循环依托人力资源市场、社保站所、农民工维权中心、零工驿站等,为转移就业劳动力等新市民就近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宣传、劳务对接、劳动权益维护等服务。每年开展省内区域劳务协作转移就业人员0.7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等)

14.推进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四上企业作为重点,健全企业用工服务白名单制度,定期走访联系企业,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业对接,做到招工跟着项目走、项目招引早介入、项目签约常跟进、项目达产紧跟踪。每年举办2+N等招聘活动670场次以上,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不少于0.5万人,保障重点企业用工0.2万人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5.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围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主题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家乡就业信息和创业政策,通过接高校毕业生回家增加高层次人才供给,接技能劳动者回家提升劳动能力匹配,接农民工回家填补一线普工缺口,接创业者回家促进产业升级、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每年引导回就业创0.6万人左右。进一步完善园区、企业员工住宿、就业、子女就近上学、婴幼儿托管等配套政策、设施,指导企业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文化,稳步提高薪资待遇。(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体育局等)

16.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业招商引资招大引强。落实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锻长补短计划,到2025年培育3家以上竞争力强、诚信服务的5A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年引进23家省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多形式合作。支持市场化引进高端人才,对引进急需紧缺高端人才成绩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规定给予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引进的高层次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按规定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范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导调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健全与优质就业岗位供给挂钩的双招双引机制,将稳就业提质扩量行动纳入市对各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将四上企业用工情况纳入为企优环境季度分析评议。依托智慧就业信息系统,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责任单位: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单位:各县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统筹各类资金资源,提高政策支持精准度、系统性和实效性,保障稳就业提质扩量行动实施。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偿参与稳就业提质扩量行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注重宣传引导。创新就业政策宣传方式,及时精准推送就业政策,提高政策普及率,保障各类就业群体的政策需求。强化典型选树,组织参加全省民营企业吸纳就业100等遴选活动,讲好就业创业故事,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

淮南市人民政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