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7-03 09:27信息来源:政府文电科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已经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629

(此件公开发布)


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2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推进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依据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和省、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主要阐明淮南市2018至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总体要求、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指南。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集聚发展态势渐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全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过去五年,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1.2:59.8:29调整为10.8:48.7:40.5,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19.9%提高至26.8%。2017年末,全市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的企业87家,实现产值59.9亿元,以蓝讯电子、胜佳和电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凯盛重工、中志轨道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金德实业、美亚高新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国瑞药业、山河药辅为代表的生物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7年末,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家,院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工作站11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加强院地合作,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先进焊接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中科院大气所大气环境监测治理评估综合技术创新研发中试基地已经入选省院地合作重大项目库。安徽理工大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了安徽省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实验室。国瑞药业依托国药集团技术研发优势,设立了省内首个药物冻干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八所依托自主创新技术设立了省内首个光传感工程实验室。

——产业集聚初具雏形。打响数据资源牌,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内首个钱学森智库分中心、大数据展示中心、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投用,初步形成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三大体系。依托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加快建设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集聚区,依托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市级现代医药产业发展集聚区,依托凤台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市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创新经济进入新时代,为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演进,以基因组学和细胞治疗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加速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球气候变化促使绿色、低碳、环保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战略发展方向,数字创意不断创新,引领消费新模式。二是系列政策的制定出台,为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先后出台了支持“三重一创”10条,科技创新10条、制造强省10条、技工大省10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战新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多重战略的机遇叠加,为战新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时机。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制造2025及安徽篇、“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的深入实施,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稳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实施,特别是与合肥都市圈城市深度融合,使我市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四是要素配置持续优化,为战新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人才驱动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发展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矛盾仍将存在,欧美发达国家加速“去杠杆化”和“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产业同构竞争加剧。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区域形势来看,皖北“五化”协同发展先行区、合淮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市周边合肥大数据生产应用中心、宿州云计算产业园、蚌埠硅基新材料基地等安徽区域规划和布局,既带来了资源的融合共享和协调发展,同时产业、人才、资本在内的区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一是产业发展规模与层次不够。战新列统企业数、产业增长率在全省处于劣势,产业层次不高,总体上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二是产业创新能力整体不足。产业人才较为匮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现有企业多是煤电关联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大企业和领军企业,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四是产业生态环境尚未形成。园区多而散集中度不高,地区间无序竞争依然存在,产业配套服务不够完善,集聚集群集约效应难以发挥。

未来五年,我市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主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主战略,把企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力军,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5+X”产业发展布局,坚持“123”产业发展任务,准确把握科技进步方向、产业变革趋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突破型、引领型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淮南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淮南经济发展新优势,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建设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县区以及各类园区的积极性,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创新驱动,龙头引领。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面提升人才、技术、资金的供给质量,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开放合作,集聚资源。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效调动和运用优势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立足当前、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谋划中期、培育新兴产业后备力量,布局长远、努力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通过培育和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快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壮大、结构提升、优势明显、集聚集约、梯次推进的新格局,初步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上下游企业产值力争实现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达到10家,院士工作站15家,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得到跨越式发展。

——产业集聚格局基本形成。力争打造大数据、新型煤化工、现代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4个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三、发展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以大数据、云计算、新型智慧城市等建设为重点,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抓手,以自身资源与区位优势为基础,突破核心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智慧经济体系,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我市主导产业。

1.大数据产业。按照“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差异竞争、龙头带动,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的原则,围绕江淮云产业平台、淮南“智慧谷”科技研发平台、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和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建设,形成大数据存储、交易和应用服务三大体系。大数据存储。发挥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数据存储资源优势,对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家级IDC资源,引进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浪潮等行业领军企业,推进网云小镇、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二期、中科院大气所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IT基础设施。大数据交易。积极加强与北京、贵州、上海、浙江等率先开展数据资源交易的省市合作,探索市场化的数据资源交易和定价机制,研究制定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数据开放标准和数据商业化服务规则,健全完善大数据交易规范、标准和立法保障,推动大数据交易及其相关的数据价值评估、数据安全评估等服务产业发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大数据中心、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基地、煤矿安全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支持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打造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的区域中心、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争创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2.“互联网+”应用服务。夯实“宽带淮南”建设基础,发挥大数据资源优势,围绕“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业、电子政务、能源体系等新业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引进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入驻江淮云产业平台和淮南“智慧谷”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寿县“互联网+”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进度,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企业上云”计划加快实施,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产品制造全流程、产品营销全环节的大数据应用,打造“淮南智造”新品牌。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积极整合原有的独立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数据融合共享平台、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支撑平台。探索发展“互联网+”能源。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推进“无线城市”、“高清淮南”建设工程,探索淮南“智慧城市”发展运营和管理模式,形成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信息安全为保障的信息化体系。

3.电子商务。大力培育本土电商品牌企业,支持中小电商企业发展,开展电子商务进社区、农村综合示范,重点加快社区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培训、代运营、快递物流、业务咨询等服务性企业,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努力打造“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完善电商物流体系,持续发展货运车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等,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载配中心建设,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

4.人工智能。紧抓淮南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契机,培育和引进若干引领人工智能和可穿戴终端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积极发展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机器学习与智能决策控制等人工智能重点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重点开发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积极发展新型显示技术、新型触控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语音和图像识别、体感操作技术等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具备多种传感能力和无线技术,具有软硬件一体的整机解决方案、应用程序及配套的应用支撑系统,重点开发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产品。

5.电子核心产业。加强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等新型通信产品研发,重点推进新一代5G通信微波器件,视频数据监控中心,物联网智能称重传感器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储能装置及其管理系统,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单体、模块及系统等。

6.军民融合产业。重点发展以航空航天电缆、光缆设备、光纤光缆、特种化工、机要装备、民爆物品、军民两用新材料及军转民项目为主导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围绕航天光传输、水下光传输、海陆空天基信息等军工领域组建一批军地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军地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专栏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淮南能源数据中心、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地球和环境超算中心、蓝讯电子新一代5G通信器件、南乡子公司中国农机云、海锂子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中国铁塔视频数据监控中心、淮南文峰航天航空用电子线缆、新光神光纤高端特种电缆、胜佳和安防电子工业园、律动电机智能电子产品、恒远电子年产6000套物联网智能称重传感器、玉兴智能终端制造、百木智能家居制造、巨成智能家居物联网产业园、达实智能淮南市智慧医疗PPP项目、图联科技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万维卫星安徽卫星数据处理应用中心、安徽华印卫星应用产业园、璞华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

重大平台

江淮云产业平台、淮南“智慧谷”科技研发平台、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寿县“互联网+电商物流园”、淮南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淮南高新区“双创”综合服务中心、淮南经开区网云小镇、中能众城电子产业园。

(二)新材料。

突出“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特色模式,依托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以煤基石化、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技术,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

1.煤基石化。发挥新型煤化工技术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气化技术,建设大型煤气化装置,突破淮南煤(高灰熔点煤)大型气化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煤制烯烃及下游产品,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及下游产品。鼓励企业建设大型甲醇合成装置,积极推动甲醇制汽油、甲醇制烯烃、甲醛、聚甲醛、酚醛树脂、醋酸等甲醇衍生物项目建设,延伸甲醇深加工产业链。支持企业做大聚乙烯、聚丙烯、高性能树脂等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规模,持续深化新型煤化工催化剂及其他助剂、水煤浆添加剂等矿用衍生新材料。

2.先进结构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弹性体、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特种橡胶材料、热塑性弹性体、新型工程塑料与塑料合金、新型特种工程塑料、新型氟塑料、高性能热塑性树脂、阻燃改性塑料、ABS及其改性制品、HIPS及其改性材料,不饱和聚酯树脂专用料等,重点开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水性防水材料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利用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高强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石墨纤维等无机非金属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开发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高档建筑涂料等新型建材品种,做精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4.新型精细及基础化工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加工助剂等系列产品,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高端显示材料、有机硼酸、三苯基膦、甲基丙烯酸甲酯、电子化学品、特种环氧树脂、聚乙醇酸、聚乙二醇、ACR抗冲改性剂、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酯等。提档升级基础化工,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化肥工业,大力发展复合肥、复混肥、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和生物化肥等高端产品和专用肥料。

 

专栏2 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中安联合煤化煤制170万吨/年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丰达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中顺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信和分散染料项目、景成粉末涂料助剂项目、嘉玺碳四碳五碳九综合利用及苯乙烯项目、爱成科技脂环二醇项目、灵淮胶粘剂项目、兆丰苯基氯硅烷有机硅系列产品项目、水性防水材料项目、醋酸甲酯项目、丁辛醇项目、醋酸项目、分子筛项目、对苯二胺项目、煤制乙二醇项目、煤制乙醇项目、环氧丙烷项目、环氧乙烷项目、皖能煤制气项目、安徽远达催化剂项目、科高高分子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沃尔德建筑玻璃用隔热新材料项目、柯林非织造科技功能性水刺无纺布项目、安徽汇格蜂窝板材生产基地项目、瑞驰复合材料数码打印耗材生产基地项目、雅圆建筑环保新材料项目、合创年产1000新型土工合成材料项目、安徽广适可年产1万吨汽车专用改性塑料粒子项目、安徽安顺包装EPS发泡沫系列包装项目、安徽广平年产2万吨涂塑防粘胶纸与碳纤维预浸布生产项目、亚盛复合三苯基膦及不饱和树脂项目、利尔环境年产5万吨高分子复合材料项目、至善有机硼酸及下游材料、舜天高性能树脂项目、得尔思地毯生产线扩建项目、景峰玻璃特种玻璃制造项目、浮法玻璃制品项目、顺辉锚固新型环保高强支护材料项目、年产1600吨密胺膜塑料制品、车用尿素、安徽迈吉年产1万吨聚酯胶片生产、安徽金美多功能导电膜生产。

重大平台

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煤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

(三)生物。

扩大医药产品和技术研发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加快推动智慧医疗健康融合应用,不断提升生物农业和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水平。

1.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制药。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及人血液制品,开发、引进与生产治疗心脏病、血液病、肝炎等疾病的专用药物和提高免疫力的生物药物。发挥绿十字生物制品专利、市场优势和企业自身核心技术优势,逐步做精做大做强,形成安徽乃至全国一流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

化学制剂药品。大力发展化学制剂药品。发挥国药集团的资源优势、省级药物冻干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和新药制剂冻干的产品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抗感染药、心脑血管药、肿瘤治疗药、呼吸系统药品、冻干产品、特色化的小容量注射剂产品等,形成安徽最大的化学制剂药品生产基地。

新型药用辅料。依托省级药用辅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积极发挥国家药用辅料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产品生产核心技术的作用以及品牌效应,形成全国最大的药用辅料生产基地。

现代中成药。利用安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重点发展中药浓缩丸系列和中药微丸系列优势产品,以及中成药、中药材提取药物。推进现代中药的提取和新品种研制,巩固和创新淮南中成药知名品牌,加快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进程。

原料药。发挥淮南原料药生产基础优势,通过合资合作、技改扩建新建,提升原料药实际生产能力。加快高端精细原料药、新品种原料药研发和项目建设,保障原料药自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2.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医药包装改造升级,加强高端医疗器械研制,快速形成产业化新板块。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向诊断、治疗、检验、剖析、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功用方面延伸,加快研发生产家庭理疗保健器械、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等。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推进老龄用品研发制造。

3.智慧医疗。按照智慧医疗基础体系、应用体系、产业体系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化,重点发展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支撑的临床诊疗辅助决策系统和智能医疗服务专家系统,不断拓展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和可穿戴设备等产业。建立医疗卫生与民政、人社、药监、财政等相关部门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领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供面向普通百姓的医疗诊治、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医疗管理和健康保障增值服务。建立智慧医疗规章制度、应用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催生健康医疗新业态、新模式,建成国内领先的智慧医疗应用示范城市。

4.生物农业。加大动物胚胎工程技术、大数据分析优化育种管理技术攻关,积极发展优良畜禽新品种,种畜、良种动物精子和胚胎等,大力发展酵母源生物饲料,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无抗全价生物饲料,幼龄动物专用饲料、宠物饲料等。鼓励和加强企业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及诊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健康产品研究,以虫草源等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食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技术、分子食品、精准营养食品等生物食品开发。

5.生物质能。加强原料供应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高效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资源的收集、粉碎机械和运输设备。加强生物质能源开发,以农林剩余物、城镇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液、污水污泥等生物质资源为主要原料,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能源开发。加强生物化工、生物质液体燃料及生产工艺、装备开发,突进生物法制备或生物质原料制备的大宗与精细化学品及其衍生物,重点发展生物乙烯、丙烯酸、乙醇、乙二醇、生物燃油等。

 

专栏3 生物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国药集团国瑞药业二期项目、盖天力医药产业园、山河药用辅料二期项目、贵州益佰医药产业及孵化基地、恒诚医药化生产基地及GMP技术改造项目、同禹康安医药包装材料项目、德拉蒙德(上海)生物医药寿县新桥建设项目、安徽永安制药有限公司年产20吨新型医药原料项目、安徽中凯年产值1.2亿元心脏微创手术医疗用品项目、嘉润生物胶原多肽产业化项目、蝉花虫草的人工培养及深加工项目、远大饲料生物发酵饲料生产及产业化项目、昊澜生物科技生物发酵年产能30万吨项目、申美年产5万吨新型保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项目、桃花源优质高抗高产杂交水稻生物育种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尚禾生物制剂项目、远景蛇床子素项目、泉润环保科技年产2万吨生物柴油项目。

重大平台

市经开区省级生物医药工业园、省级药用辅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药物冻干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药用辅料工程研究中心。

(四)高端装备制造

积极培育引进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以及通讯服务等产业发展。依托煤矿装备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化融合深度,促进企业向高端工程机械、节能装备、智能农机、安防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升级。

1.卫星及应用。积极培育和引进卫星产业运营公司,运用集成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地面通信、数据挖掘等高新技术,研发多种终端及相关增值软件的天基物联网平台。加快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安徽卫星数据处理产业基地、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直收站等项目,重点发展遥感数据存储和处理产业,积极培育遥感数据标准产品和增值产品。统筹发展卫星运营服务,围绕卫星数据存储、挖掘、分析技术与产品应用,大力建设多领域的卫星通信大数据加工处理基地,逐步形成在卫星大数据采集、清洗、加工、挖掘、分析和可视化领域的数据产品精加工产业集群。

2.智能制造装备。建设智能煤机生产制造基地、煤矿安全控制数字化防爆电气产品产业化基地,依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视频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发展煤炭采掘、洗选、气化和矿井安全设备生产和制造项目。突破煤炭采掘、矿山安全等高端设备的生产制造和维护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以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装备产业链,形成掘进采煤、矿山运输、安全保护、防爆电气、智能管理的成套化生产格局,重点发展矿用监控系统、煤矿瓦斯智能抽采系统、煤矿安全控制数字化防爆电气、井下制冷系统、井下避险系统、智能矿山设备等智能装备产品,力争将防爆电气培育成全国“单打冠军”。

3.工业机器人。加强互联网、智能感知和控制等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以矿山井下特殊作业环境和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智能矿山遥控操作机器人技术研究,以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带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

4.智能测控装置。突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节能环保、智能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集机、电、液压于一体的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大力发展工业智能成套装备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提高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工艺水平,实施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加大在骨干企业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推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依托恒远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传感器、智能测量仪器仪表等关键部件和配套装置。

5.智能加工和特种焊接装备。加大智能加工装备支持力度,鼓励开发成形、连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的智能装备和系统及自动生产线。依托特种焊接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大型重载复杂轮廓双层真空室成型焊接及装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建设,以电子束焊、激光焊等先进高能束焊接技术为基础,开展焊接关键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为高精度、微变型的先进焊接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范例和技术支持。

6.轨道交通装备。积极发展电子警察,高速、重载、城市轨道用道岔、轨枕、扣件等轨道交通装备和部件。发挥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精密制造和智能控制工艺技术升级,实现轨道装备向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方向转变。

 

专栏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万泰电子煤矿安全控制数字化防爆电气产品产业化基地、东华欧科采煤机整机及配件制造生产线、三正集团电气高低压开关柜提升项目、智创智能装备制造项目、众兴机械多功能挖掘式装载机产业化项目、新桥元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安徽徽航植保无人机生产基地、瑶海年产20万吨住宅、桥梁钢结构及钢网架产品生产项目、博美奥奇大理石成套装备生产线、中腾汽车零配件生产项目、新海河汽车零部件项目、宝宏汽车配件及科技门窗生产建设项目、新桥国际产业园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华林电气矿用高低压防爆电气设备等生产项目、松庆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孵化创业园建设项目、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光伏新能源智能装备项目、中志轨道道岔生产基地和生产线扩建项目、国力液压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生产线项目、南方煤矿机械生产线改扩建项目、恒远电子称重设备物联网数字电子汽车衡项目、四德节能设备智能化叶滤机项目、中志轨道生产线扩建、黄石华旦年产1200万套冰箱压缩机曲轴及曲轴箱、金诚年产500万件汽车零部件、白雪投影年产10万套客厅影院生产基地、蓝开制冷年产2000万件冰箱蒸发器、管道件及铝制品生产线、安徽艾普智能科技年产6000T注塑件、200万套洗衣机专利平衡环组件生产线。

重大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省级工程实验室,中科院新能源中心特种焊接重点实验室、淮南高新区智造产业园、凤台工谷装备产业园、淮南经开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

(五)绿色低碳。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握能源变革重大趋势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发展要求,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领域,加快前瞻性技术创新、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服务业发展,建设更节约、更清洁、更高效、更惠民、更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1.新能源。

加快太阳能光伏技术开发。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湖泊滩涂地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引进综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光伏发电集成开发及应用企业。积极推进光伏、光热发电技术应用与开发,发展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柔性砷化镓、硅基薄膜、碲化镉、铜铟镓硒、钙钛矿、聚光等新型光伏电池及组件。发展并网光伏逆变器、离网光伏逆变器、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太阳能跟踪装置、便携式控制逆变一体设备、光伏智能汇流箱、光伏电站监控设备等光伏系统配套产品。

推进光电等新能源应用。抢抓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采购包、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预研项目以及聚变衍生技术与配套产业(特种焊接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项目建设,着力加快聚变新能源前沿科技及相关配套产品研发生产,重点跟进聚变能源及新能源科学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项目等,加快建设光电信息产品公共检测平台,努力打造光电新能源基地和光电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积极研发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及关键零部件,以农林剩余物、畜禽粪便、城镇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液污水污泥等生物质资源为主要原料,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灵活配置发电、供热、制冷、燃气供应等多种形式的分布式能源站。

推动储能技术应用。依托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配合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储能技术类型和开发模式,探索构建储能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激励政策和商业模式。通过各种类型储能技术与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系统集成和互补利用,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电网友好性。积极发展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相关产品,大力开发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先进可靠的配电网和供用电系统,大规模电网安全保障和防御体系及智能调度技术。安全高效施工技术及设备,电网环保与节能技术及设备,大规模储能系统。

 

专栏5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安丰镇350MWP渔光互补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八公山区废弃煤矿100MW光伏发电站、中能众城抑尘装置及光伏专用配件生产项目、淮南北鑫光伏电站、领跑者行动计划顾桥光伏电站、领跑者行动计划新集光伏电站、易52MW分布式光伏电站、州来新能源40WW分布式光伏电站、毛集实验区采煤沉陷区60MW光伏电站项目、华怡太阳能500MW光伏太阳能组件生产项目、安徽两淮150MW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中电谢家集100MW光伏发电项目、淮南谢家集北鑫20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寿县正阳关一期20 MW光伏发电项目、安徽中科百博40MW光伏发电项目、寿县新源40MW光伏发电项目、1.5MW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东方易阳年产600兆瓦光伏组件生产线、先进浮体制造基地项目、云能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集星潘集区沿淮风电场项目、潘集区200MW风力发电项目、潘集茨淮新河风电项目、清洁能源热电联产中心项目、中国电力公司“电、热、冷、气”四联供项目、许继新能源100MW风力发电项目、毛集弗曼清洁能源供热、中航国际新能源100MW风力发电项目、中电国际凤台县秸秆发电项目、金诚年产500件汽车零部件、春升新型智能化太阳能生产。

重大平台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电子八所光电产业园。

 

2.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纯电动专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加快发展高压线缆、高压插接件、绝缘检测仪、DC/DC转换器等新能源汽车电附件。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积极开发冷藏保温车、化工液体、低温液体特种运输车及罐车等。统筹发展新能源充电、换电设施,重点推动分布式交流充电桩,地面及地下交流充电桩建设,积极开发集中式快速充电站及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的充电机、供电系统、通信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安防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等核心设备。

3.节能环保。

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开拓煤矸石、粉煤灰、瓦斯气、农业废弃物、动物粪便等综合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淮南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积极研发农林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技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咨询与效益评价、产品认证评估服务,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装备。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积极发展再生透水路面砖、再生墙体材料、再生水利工程砖、再生骨料等废弃资源再生新型建材,加大提升循环利用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种档次,打造“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先进环保产业。优先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等先进环保及服务产业。围绕集成式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轻便式污水处理设备、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等,积极发展城镇农村污水处理与回用装备。聚焦高氨氮、高盐、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设备及重金属、含汞废水处理技术设备、电絮凝和电解催化氧化设备、电脱盐技术设备,加大推广煤化工污水资源化利用、新型催化剂、低品位余热利用、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和装备。围绕双碱及强碱脱硫、氨法脱硫、CO循环还原脱硫脱硝等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装备。聚焦空气质量及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在线PM2.5成分分析仪、在线生物毒性水质预警监控技术及设备、便携式无线广谱智能分光光度水体污染物检测仪等,积极发展大气、水质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

采矿及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开发投入。重点发展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充填开采技术、无人工作面智能化采煤技术、地下气化采煤技术、高效干法选煤技术等机械化自动化开采装备。积极发展配电网全网无功优化及协调控制技术、新型节能导线,超临界及超临界发电机组,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煤矸石电厂低真空供热技术、选煤厂高效低能耗煤泥干燥脱水设备,煤气化多联产燃气轮机发电设备。

 

专栏6 绿色低碳其他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中科盛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和静脉产业基地、安徽格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项目、安徽绿宇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充电桩和锂电池生产项目、万代福新能源动力电容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汽车充电桩及凤台新能源汽车智能运维一体化建设项目、淮南中能LNG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项目、东华特种装备LNG应用装备制造项目、金诚汽车年产500万件汽车零部件项目、恒天易开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一体化项目、飞虎机动车安全检测线、鸿安汽车气瓶检测线、瑞祥机动车环保检测线项目、东华通源固废处置中心项目、晓清环保科技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利用项目、望源科技石膏复合保温砌块项目、谊得供水设备全自动变频无塔供水设备生产线项目、唯斯特环保科技工业自动化智能生产线项目、华茂高新年产100吨建筑垃圾资源利用项目、上海驰纵环保生物颗粒燃料建设项目、维卡高档节能门窗项目、国业幕墙年产18万平方米高档节能门窗及Low-E项目、中电环保年产200万平米环保新材料除尘布袋及工业网布生产线建设项目、国翔环保金属滤网、聚酯网、虑袋生产项目、四德节能设备制造智能化防爆环保型冷冻过滤机组项目

重大平台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

四、优化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引进优化、特色发展、集约集聚”原则,加强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推动资金、技术、智力等生产要素资源向中心区域集中,加快形成以园区为载体,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寿县、凤台为核心,其他县区为多点的“5+X”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总体架构。

(一)实施战新产业五核驱动。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核。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新能源等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争先进位。依托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资源和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运营等服务,重点支持智慧医疗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感知系统、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基地、煤矿安全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培育和引进国内外优质信息技术企业,推进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电子通讯产品开发应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江淮云产业平台和淮南“智慧谷”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互联网+”应用服务多态发展。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电商网购融合发展。大力建设卫星通信大数据加工处理基地,逐步形成在卫星大数据采集、加工、挖掘、分析等多领域的数据产品精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电子八所、安徽理工大学等科研平台,推动磁约束聚变能技术、先进焊接技术和军民融合技术开发,重点发展光电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电缆、军民两用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核。聚焦现代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努力将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产城一体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城区。依托陕汽淮南专用汽车、万向钱潮轴承等龙头企业,完善新能源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延伸LNG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依托凯盛重工等龙头企业,完善开采、掘进、运输、井下基础配件、井下安全监控系统为一体的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矿山工程机械产业链。鼓励企业由传统机械加工制造向智能装备、机器人、环保等领域转型发展,重点引导凯盛重工向真空镀膜装备、建材机械和光伏产业转型,支持润成科技向新型环保、华印机电向信息产业、平安开诚向智能机器人领域转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轨道交通、施工机械(盾构)及工程机械、智能农机方向转型发展。依托国瑞药业、绿十字、山河药辅等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医药研发、药物中间体、药用辅料、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药包材、制药设备及医疗器械、医药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链。

省级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核。聚焦煤基石化、替代燃料、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等相关延伸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筹备建设煤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孵化中心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发展煤经甲醇制烯烃(芳烃)、煤制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产业链。继续引进煤化工大型企业与配套企业,加快推进中安煤化一体化、皖能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煤制天然气、煤间接制油、煤制乙醇等替代燃料产业,推动新型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煤化工延伸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传统煤化工优化升级,解决企业搬迁和传统产业转移接续问题。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减水剂、锚固剂等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和脱硝催化剂等环保产品规模。

寿县发展核。依托新桥国际产业园、寿蜀现代产业园,聚焦电子信息、新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发挥紧邻合肥航空港和省城合肥优势,抢抓合淮同城化、皖南产业转移发展契机,加强与合肥在人才、资源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无缝对接,不断提升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依托合肥联宝、京东方等现有产业溢出和中科大、三十八所、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科教资源,重点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物联网器件、汽车电子、电子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产品,积极发展环保设备、半导体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环保水溶剂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引进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凤台发展核。依托凤台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园区产业改造升级,充分发挥恒远电子、四德节能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凤台智能装备制造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引进新型建筑密封材料、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开发优质高档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重点推进智能化防爆环保型冷冻过滤机组项目等。

(二)推进战新产业多点发展。

大通区。依托大通工业新区,加强与经开区的功能对接,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和先进企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

田家庵区。依托安成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机械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谢家集区。依托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积极推进光伏等新能源发展。

八公山区。依托八公山豆腐产业园,重点发展以豆制品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业,打造成为集博览、展示、商贸、养生与一体的豆腐文化产业区。加大旅游深度开发力度,构建生态旅游核心区。

潘集区。依托平圩经济开发区,加强与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功能对接,重点发展煤化工配套产业、新型建材等高科技产业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

毛集实验区。依托毛集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

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集聚度高的战新产业功能布局。

五、主要任务

(一)以“三重一创”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步伐。

以“三重一创”助推产业发展梯次格局,以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政策氛围,通过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先进制造业引领淮南发展。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持续推进高新区省级大数据产业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快市级现代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等市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现有产业结构,推进核心项目产业化及全产业链整体跃升,通过3年左右时间重点实施现代煤化工、卫星应用、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大工程。依托国家科学发展战略,以前沿和先导性产业为目标,建成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原料药生产等重大专项,重点培育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装备制造,依达拉奉注射液、固体制剂药用辅料等化学药,卫星通信等重大专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促增量优存量,实行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培育产业发展后劲。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等4个牵动性强的战新基地建设,加强在发展观念、产业规划、政策支持上的研究谋划,理顺招商引资引技引智体制机制,促进区县之间联动发展、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加强对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与长三角、国内外的产业向纵深对接,围绕产业链配套、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实施精准招商,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以商招商等新模式,充分发挥招商工作队、招商小分队的作用,努力形成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精准高效的多元化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对重点战新产业项目,明确专人,专班跟进,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招商。

(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支撑点,做大做强创新企业集群。

坚持招大引强与自主培育相结合,制定重点企业梯次培育领航计划,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梯次型创新企业集群。加快链主企业引进步伐。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年版)》,梳理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上下游配套体系,以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为目标,以重大项目、关键产品为核心,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加大企业全方位培植力度。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培育机制和潜力企业孵化推出机制,加快培育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精心培育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四新”技术研究。支持电子八所、凯盛重工、平安开诚、国瑞药业、山河药辅、华印机电、图联科技等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资源利用、技术服务等方式,不断提高跨区域、跨行业经营能力。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高端化、信息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格局。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领军型专项培养计划,打造和培育一支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适应竞争环境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三)以园区转型升级为支撑点,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坚持聚焦园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功能提升、跨越发展,不断提升土地价值率、资源循环利用率,着力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次园区发展格局。明晰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持续推进大数据、现代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等产业聚集,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工业园、凤台工谷装备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等科技产业园区发展,不断加快互联网经济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创业孵化园建设,形成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园多层体系。优化园区体制机制管理。支持国家级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推广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开发模式,探索把建设、招商、运营、管理和园区服务委托给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以高新区为重点探索实行开发区与行政区“政区合一”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推进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建设、创新服务入园区,促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发展。促进土地资金要素集聚。完善土地利用机制,根据战新项目建设需求,倾斜支持用地指标,突出土地要素保障。鼓励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确保至少“一区一基金”。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结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法定权限,探索灵活招商引资模式。推进智慧生态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配套,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增强基地(园区)承载能力。实施“互联网+”园区建设工程,打造一批“智慧园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以产业人才开发为着力点,集聚产业发展战略资源。

以创新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加强战新产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安徽省“115”团队、淮南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等,努力打造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面落实淮南人才引进实施计划,引进一批在国内和省内战新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学科骨干。探索柔性集聚人才方式,通过吸引院士专家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携成果来淮转化。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以人才平台承载高层次人才集聚。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人才引进投入机制和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协作机制,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聚力产业人才培养。对接“三重一创”建设需要,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产业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依托产业发展计划、科技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才。发挥淮南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搭建校企教育发展交流平台,支持各高校以战新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立和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打造人才生态系统。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甚至“一朝致富”。推进技术、技能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探索试点工作,支持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探索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股权转让奖励办法。在户籍和出入境、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政策倾斜,营造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人才生态环境。

(五)以金融服务创新为着力点,加强产业资金保障力度。

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引进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和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开发科技金融产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突出风险投资基金对重大基地、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的投资。积极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债权流转平台和科技计划项目“拨前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权等质押贷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对具备条件的“三重一创”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发行企业债券。积极跟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建立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重点支持战新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推动商业银行在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设立科技支行或将现有分支机构改造为科技支行。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制度、科技担保风险补偿和再担保制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深化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多元化融资培训,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和担保机制,鼓励各类银行加强民营企业信用服务,建立大数据征信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强化政策基金扶持。加强与省产业基金合作,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集聚区)建设专项引导基金,完善产业基金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贴息、补助、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产业化及研发项目。

(六)以推动双创为着力点,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充分激发淮南创业创新活力,按照“坚持市场主导、包容创业创新、公平有序发展、优化治理方式、深化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汇聚机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实施“创业淮南”行动计划,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运用省创业服务云平台,建设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统筹使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社会资金为创业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服务和资金扶持。推进常态化路演展示,做精做优“江淮双创汇”活动品牌,通过政府搭台、创客唱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兴创新创业模式。着力构建淮南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前沿,强化前瞻性技术研究,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新能源、特种焊接等领域自主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和创新企业百强工程,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激发高校院所源头创新活力,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各类高校、科研机构间战略合作与技术交流,加快建设省级药用辅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投资参股、财政资助、支持项目建设等方式,鼓励多方参与建设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理工大学现代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电子八所光电产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加快“1+3+8”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支持县区、开发园区、企业高校新建孵化器,推广新型孵化平台模式。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行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支持力度,发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调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扶持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注重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创新规划实施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任务的分解落实,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各县区、各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具体推动,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决策程序,坚持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建设咨询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监督和评价作用。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价、多评合一。

(二)加强政策扶持。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完善项目储备、筛选与管理机制,做到“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优先支持库内项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立审批服务快速通道,积极开展帮办、代办服务,确保项目尽快实施。科学合理使用市“三重一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市级各类基金以及人才、创新等政策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研究制定落实规划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各县区依据本规划,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各自特色,强化本地区战新产业部署。在促进自主创新、壮大新兴高技术企业、培育和引进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基地、培养人才队伍、拓宽融资渠道、创造市场环境等方面予以扶持,形成产业政策保障合力。

(三)加强质量品牌。

持续推进质量淮南建设,筑牢质量品牌基础,以争创名牌商标为抓手,推动企业质量提升,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质量品牌文化建设。以培育“安徽精品”为目标,加大安徽工业精品建设力度。完善品牌认定和保护机制,推进品牌基地建设,做好商标、品牌策划,出台引导、扶持品牌建设相关政策,在行政审批、申报、登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着力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淮南品牌”和“中国品牌”。

(四)加强环境优化。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进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强化示范应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加强政府部门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锻炼出一支敢于担当、善于学习、统筹协调、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的管理队伍。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采取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附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重点领军企业名录


附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重点领军企业名录

 

产业领域

目标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大数据

产业

阿里巴巴、华为、百度、浪潮、腾讯、探码科技、中兴通讯、神州融、中科曙光、华胜天成、浪擎信息科技、永洪科技、江苏联能、海量云图、金蝶、东软、用友、艾瑞咨询、国云数据集团、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武汉长江大数据交易、杭州钱塘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海科技、IBMHPDellSAPTerdata、甲骨文、SplunkMicrosoftAmazonGoogle

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

海尔、Control4、快思聪、霍尼韦尔、安居宝数码科技、瑞讯科技、施耐德、高鼎智能科技、新和创智能科技、聚晖电子科技、GoogleAmazonFacebookPaypalYouTubeCisco SystemsEbaySalesforceNetflixSnapchat

电子商务产业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京东、苏宁易购、环球资源、当当、360购物、聚美优品、国美、上海钢联电子商务、亚马逊、CasperThe Home DepotClique Media GroupRewardStyleHypebeas tPirchUlta BeautyT.J.MaxxBeautycounter

可穿戴终端产业

悦动信息、华米信息、九安医疗、一数科技、映趣科技、攻壳科技、橙意家人、脉感科技、凤凰云科技、不羁科技、FitbitPebbleMotorolaFacebookAppleMicrosoftlogbar、三星电子、DoCoMo HealthcareGoogle

人工智能产业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科大讯飞、中科创达、平安集团、浪潮、华大基因、金山云、Goog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IBMAppleNVIDIAIntelQualcommUber

电子核心产业

鸿海、伟创力、捷普、天弘、新美亚、新金宝、长城开发、佰电、贝莱胜、环旭电子、华为技术、联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海尔、中兴通讯、TCL、长虹电子、海信、北大方正、比亚迪、京东方光电、鑫晟光电、三利谱、乐凯科技、彩虹显示器件、士兰微、华天科技、航天电器、奥维通信、同方国芯、大唐电信。

新材料产业

煤基石化产业

神华、冀中能源、陕西煤业化工、山东能源、大同煤矿、山西焦煤、开滦煤业、阳泉煤业、潞安矿业、晋城无烟煤矿业、巴斯夫、道化学、拜耳、杜邦、荷兰皇家壳牌、三菱化学、埃克森美孚、阿克苏诺贝尔、英国石油、陶氏化学、东丽工业、帝人、三菱丽阳、氰特、固瑞特、西格里碳素、赫氏、朗盛、晓星全州、Aksa

先进结构材料产业

康利邦科技、会通新材料、澳盛复合材料科技、鸿辉业眼镜、中宣液态金属科技、风华高新科技、白熊科技、中铝山东新材料、天奈材料科技、金博碳素、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铁、金发科技、云天化集团、中复连众、中国工业兵器集团、中天科技、中国中材、中国建材、中国玻纤。

高性能

复合材料产业

光威碳纤、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兰州蓝星、精业新材、百盈、河北硅谷、中安信、苏通、花都科苑、聚赛龙、杰事杰、日之升新技术发展、锦湖日丽塑料、耐特、普利特、金昌、聚威。

生物

生物医药产业

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智飞生物、通化东宝、吉林敖东、天坛生物、沃森生物、诚志股份、长春高新、双鹭药业、恒瑞、康缘、正大天晴、扬子江、武田、麦克森、卡地纳健康、联合健康、美国人伯根、强生、WellPoint、美可保健、辉瑞、拜耳、罗氏。

高端医疗器械产业

新华医疗器械、乐普、鱼跃医疗设备、山东药用玻璃、尚荣医疗、英科医疗、东富龙科技、康德莱、楚天科技、三诺生物传感、美敦力、强生、飞利浦、通用电气、费森尤斯、西门子、康德乐、丹纳赫、史赛克、百特国际。

智慧医疗产业

东软、万达信息、卫宁软件、银江、东华软件、创业软件、天健科技、用友医疗、华海医信、方正国际、Gauss SurgicalWellTokStratified MedicalButterfly NetworkApixioPathway GenomicsGinger.ioBabylon HealthRoam AnalyticsZebra Medical Vision

生物农业产业

中国种子集团、东亚种业、登海种业、奥瑞金种、万向德农、屯玉种业科技、国豪种业、北大荒农业、丰乐种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美盛、Canpotex、雅苒、德国钾盐集团、TerraAgriumBelamskaliSabicICLUralkali

生物质能产业

凯迪生态环境科技、国能生物发电、琦泉、国电、中节能、中国光大绿色环保、理昂生态能源、长青、国信资产管理、丰源、GE EnergyPanasonicVestas Wind SystemsScottish and  Southern EnergyArcher Daniels MidlandCopersucarTotalS. AGamesa  Corporacion TecnologicaEnercon Gmbrl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浙江三花、安徽中鼎密封件、浙江天马轴承、杭州前进齿轮箱、华微电子、豪迈机械科技、同方、洛阳轴研科技、武汉高德红外、大立科技、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埃夫特智能装备、国辰机器人科技、配天大富精密机械、时代科技、佳士科技、广州数控设备、瑞宏精密机械、埃斯顿机器人、熊猫电子、思创电气、梦达科技、中电天恒电力科技、安科瑞电气、利创实业、新鑫科洋电器、思源弘瑞自动化、慧电电力科技、谱麦科技、亚电电力自动化、沪工焊接、瑞凌实业、汉神电气、华恒焊接、通用重工、奥太电气、佳士科技、熊谷加世电气、凯尔达、开元电气、瑞典伊萨(ESAB)、日本欧地希(OTC)、唐山松下、林肯电气、米勒电气、雷姆、伊达高科、沙福(SAF-FRO)、福尼斯(Fronius)、飞马特(VICTOR)、通用电气、丰田汽车、雪佛龙、三星电子、道达尔、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安华高科技、楼氏集团、博世、西门子、日立、松下、霍尼韦尔、三菱电机、瑞士ABB、施耐德电气、艾默生、发那科(FANUC)、库卡(KUKA)、那智不二越、川崎机器人、ABB机器人、史陶比尔、柯马、爱普生机器人(机械手)、日本安川(Yaskawa)、新松机器人。

卫星及应用产业

中国东方红卫星、北斗星通导航技术、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四维图新科技、中煤航测遥感、中科遥感信息技术、煤航信息产业、海格通信、中网卫星通信、协同通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9所和54所、北京航天科工世纪卫星科技、熊猫电子、神州天鸿科技、北电科林电子、振芯科技、合众思壮科技、超图软件、华力创通科技、航天时代电子技术、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四创电子、Digital globe、欧空遥感卫星(ERS)、SpotLandsat、空客航运与航天、加拿大黑桥、美国天盒、以色列成像卫星、加拿大麦迪、意大利E-gos、高通、三菱、爱信艾达、松下、神达、诺基亚、阿尔派、歌乐、三星电子、吉来特卫星网络、ANACOMComtech EFDateVertex RSI、卫讯、波谱通讯系统、维特康姆系统公司、康讯、诺达卫星通信。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通建设、中国宝武钢铁、中国中车、国家电力投资、阿尔斯通(ALSTHOMLTD)、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

新能源产业

太阳能

产业

天合光能、英利能源、阿特斯阳光电力、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昱辉阳光能源、海润光伏、正泰太阳能、中利腾晖、尚德太阳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

汽车产业

比亚迪、吉利、北汽新能源、众泰汽车、奇瑞汽车、上汽乘用车、江淮汽车、江铃汽车、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中国华能。

节能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中国节能环保、南方电网综合能源、仟亿达科技、科维节能技术、汇通华城电气设备、华电电力、能发伟业能源科技、天壕节能科技、动力源科技、节源节能科技、中国华电、中国国电、大唐国际发电、国家电力投资、中国石油化工、中国石油天然、中国神华能源、兖州煤业、紫金矿业、韩国电力、法国电力、意大利国家电力、南苏格兰电力、关西电力、东京电力、日本中部电力、佛罗里达电力照明、英国天然气、太平洋燃气电力。

先进环保产业

台江环保科技、龙净环保、菲达环保、同方环境、科林环保装备、德创环保科技、新中环保、中材环保、洁华控股、国祯环保节能科技、General Electric CompanyDanaherThermo Fisher ScientificWaste ManagementRepublic ServicesSuez EnvironnemenVeolia ConnectionsWaste Connections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金田投资控股、华清再生资源、清远投资开发、金升有色、双赢再生资源、环嘉、格林美高新技术、亚泰矿产再生资源、新供销天保再生资源、中钢投资、大环再生资源、中国铝业、五矿有色金属、江西铜业、金川、铜陵有色金属、湖南有色金属控、南山、上海有色金属、海亮、云南铜业。

数字创意产业

数字创意产业

网易、中文在线、腾讯、华强动漫、咪咕、爱奇艺、美盛文化、金色文创、联想、京东、阿里巴巴、三胞、中国动漫集团、奥飞动漫、功夫动漫、原力动漫、万达、启迪创业投资管理、启明维创、同创伟业、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OculusAlphabetMicrosoftVirtuixVuzixAvegantSonySamsungHTCDaqri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