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解读-高质量发展】淮南市林业局局长王希帮解读《淮南市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618”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22-02-25 19:37信息来源:市林业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日前,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淮南市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618”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现对该文件进行解读。

问:实施淮南市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618”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的背景是什么?

答:当前,我市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农田林网建网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不足50%,防护功能明显下降,与当前全市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建设五大森林目标存在明显差距。随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出台,全市造林空间进一步压缩。鉴于此,市政府制定了《计划》,为改善市域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问:当前,我市农田林网建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宣传发动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对农田林网的作用缺乏科学认知,农户认为在农田里栽树遮光、胁地造成农作物减产,而对林网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作物产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缺乏了解,认识不足。此外,农田林网建设不在政府考核指标范围,因此,干群对农田林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二是树种选择不当。由于林木胁地现象的存在,导致农林矛盾突出,在农田林网更新树种选择时,不愿栽杨树、法梧等乔木树种,偏向于栽植女贞、石楠等园林绿化树种,林带的防护效益减弱。同时,由于之前栽植的杨树进入成熟期,春季飞絮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导致房前屋后和沟岸河堤栽植的杨树被大量砍伐,农田林网遭到破坏。三是林木权属不清。农田林网建设点多面广,分布在不同地头周边,林权证难以办理,致使产权不够明晰,农户参加建设农田林网和后期管护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更新管护不善。农田林网建设三分造、七分管,我市大多数农田林网管护权落在千家万户身上,管护水平不高,出现有树不成林、有林不成网、缺株断带严重等现象。

问:《计划》的建设范围和内容是什么?

答:全市质量农田林网建设“618”三年提升行动的建设范围覆盖市域内所有适宜建设农田林网的区域,其中重点建设60个乡镇。建设内容是:2022—2024年,以道路两侧及重要河流两岸为重点区域,采取缺失农田林网恢复新建、退化农田林网修复改造、成过熟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等措施,建成60个高质量农田林网示范乡镇,每个乡镇建设1个高质量农田林网示范片(控制面积原则上应达到4000亩以上),新建和修复完善农田林网800公里以上。建成复合型、生态型、林网化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布局。

问:《计划》中,主要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农田林网建设质量?

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农田林网建设质量:一是分类精准施策。在全面摸底核查基础上,补齐农田林网,增加林网总量;对林相残破、枯死、病虫害、人为破坏等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农田林网进行修复改造,提高林网质量,增强防护效能;对生理成过熟农田林网进行更新改造,建设新一代防护林,调整优化林网结构。二是合理选择树种。选择适合我市的优良树种,如中山杉、薄壳山核桃、榉树、栾树、楸树、朴树、苦楝、无絮杨等,同时注重乔灌搭配,建设成复合模式,增加防护效果。绿色通道及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营造多树种混交防护林带,优化防护林网结构。在农田林网建设中,禁止选用女贞、石楠等园林绿化树种,避免农田林网园林化现象。三是抓好后期管护。落实护林员,结合林长制一林一员工作,选聘熟悉村情、林情且有责任心的人员为农田林网护林员,明确职责、待遇,落实考核、奖惩。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管护机制,对国有、集体和个人林带,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集中管护、个人承包和联防联护等方式,明确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对林网树木的砍伐严格按程序报批,依法打击乱砍滥伐行为和因焚烧秸秆造成林网破坏的行为。

问:淮南市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618”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有哪些创新点?

答: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整乡(镇)推进的原则,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选择部分乡镇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打造农田林网建设的淮南样板。二是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农田林网建设选择适合我市的优良树种,同时注重乔灌搭配,建设成复合模式,增加防护效果。禁止选用园林绿化树种,避免农田林网园林化现象。三是全程管控,保障效果。从建设标准、作业设计、树种选择、整地栽植、抚育管护等环节对农田林网建设进行全程管控,保障建设质量。四是完善机制,多元投入。提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农田林网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各级财政支持农田林网建设的政策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林网建设。

咨询单位:淮南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

联系电话:0554-6644603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