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诗歌散文

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谱写新时代淮南华章

——读《绿树植红山 根脉永相连》有感

2019-04-15 15:19 点击数:
【字体: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期,读了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老领导撰写的《绿树植红山根脉永相连———淮南市与新四军》一文,不禁热血涤荡,感触颇多。此文详细地阐述了淮南市与新四军血脉相连的关系,是我们了解和学习新四军军史、淮南抗战史及新四军纪念林由来的一篇不可多得的佳文。

在我们淮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23年冬,淮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建立,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中国共产党在淮南地区乃至安徽就有了自己的组织,革命就有了前进的方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淮南地区党组织也转入地下活动,采取分散活动的方式,秘密开展斗争,先后在瓦埠、汤王、高皇、廖家湾等地组织发动群众,恢复和建立党组织。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淮南地区成为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在淮南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洒下了许多新四军将士的鲜血!当年罗炳辉率领的新四军二师曾在淮南地区战斗生活,建立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彭雪枫曾于1939年(新四军游击支队)和1940年(新四军六支队)两次率部队进抵淮上,打击日伪军。19407月,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在潘集区潘集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陈元良、张太冲、丁文山等创建了凤台抗日根据地,曾经发生过平家滩伏击战、苏涂村战斗、岳张集战斗等。在寿县东南地区,活跃着一支新四军的部队———淮西独立团,它组建于19426月,是以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四连为基础,收编了一部分地方游击队,主要活动在淮南铁路两侧。淮西独立团开辟了寿东南抗日根据地(也称淮西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寿县抗日民主政府。淮南矿区先后有400多名矿工加入了淮西独立团。1942年至1945年间,淮西独立团同敌人战斗200多次,消灭日伪军3000余人。在淮南上窑一带有当年新四军炸毁的日军炮楼遗址及新四军当年的交通联络站,这个交通联络站为新四军送出许多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多次护送我新四军战士安全脱险。

在我们淮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有一批曾经为抗日做出贡献的新四军老战士以及研究新四军历史的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这批工作生活在淮南的新四军老战士、老干部,把余生的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淮南这块热土,把建设淮南当成和平年代新的征程,他们宣传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用铁军精神改造山河,探索出一种纪念革命英烈的淮南模式,建成了一处以林为体、林碑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树木与树人融为一体的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纪念林。这群七八十岁的老人,把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成了一件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后代的功德无量的好事,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非凡壮举。他们用行动传承和诠解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新四军纪念林是一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优质红色资源,它记载着70多年前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记载着新四军抗战的宏伟史诗,记载着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历史壮举。新四军陈列馆内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一组组生动的雕像、一桩桩震撼心灵的故事,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不凡历史,让我们无不动容。新四军纪念林也是我们淮南市委党校的干部教育基地,从2014年起我们就依托新四军纪念林这个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每年我都会带着主体班学员去新四军纪念林接受党性教育,每一次当我踏上上窑这片新四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徜徉在绿色林海中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有那些叱咤疆场的新四军将士,也有那些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党员,他们都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青山含悲,绿水呜咽;铁军精神,代代相传。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传承铁的信仰、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担当、铁的纪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淮南转型发展的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淮南改革创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