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勤俭朴实、清正廉洁的朱德元帅

2019-08-07 10:29 点击数:
【字体:

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他谦虚谨慎、朴实无华、克勤克俭、清正廉洁,给世人留下崇高的形象。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解决急需的粮食问题,中央红军发动下山挑粮。身为红军军长的朱德,经常脚穿草鞋,头戴斗笠,与战士们一起,挑着两箩一百多斤粮食,翻山越岭往返百余里。指战员不忍心40多岁的军长与年轻人一样受累,劝阻他又不听,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谁知朱军长自己动手用毛竹做了一根新扁担,并在上面刻了“朱德记”三个字,又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了。

1937年11月,朱德的一个外甥从四川老家到山西八路军总部,向朱德诉说家里人因他参加革命遭受株连和迫害,家境非常艰难。朱德身为八路军的总司令,却身无分文,万般无耐,便给四川的好友戴与龄写封信:“······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均在,均已八十,尚健康。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请速寄家中。此款我也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二百元难倒了总司令,足见朱德的清正廉洁。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朱德,经常深入到工厂、农村、城镇、学校和老百姓家中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回去后写出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并提出具体办法、意见或建议。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6年,朱德在外视察调研达27次,平均每年90天。11年间他向中央致函电24封,写出调查报告13份,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格自律,不占公家便宜,不搞特殊化,这是朱德家风的一大特色。他的独生子朱琦1937年到达延安,就被送到部队基层去锻炼,在一次通过敌人封锁线时,被机枪打伤腿留下残疾。朱德不因为儿子受伤就照顾在机关工作,而是教育儿子服从党的需要,鼓励他到群众中去锻炼和学习。1963年,朱德给女儿朱敏题词:“勤俭新中国成立,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1967年,朱德的一个外孙中学毕业,刚满16岁,朱德鼓励、支持他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生产。连里分配他喂猪,他挑不动猪食桶,常常被洒溅一身,便赌气给家里写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马上亲笔写信严肃教育他:“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毛主席教导的,是考验青年人能否接好革命班的大问题。为人民服务就要不怕吃苦。养猪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很好地在农村锻炼。”在外公的教育下,孩子克服了怕脏怕累的思想,在政治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朱德有意在孙辈很小的时候,就带领他们一起耕耘劳动,把镢头、铁锹、锄头等工具发到每个人手上,手把手教他们松土、种菜,教育孩子们体验劳动,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朱德还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孙子们添置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后并一一记账。

朱德平常省吃俭用,生活十分朴素。他一日三餐十分简单。中餐、晚餐几乎都是一碗米饭加三菜一汤,以素食为主,有时只吃自己做的泡菜。他的被子、褥子、床单都用了20多年,打了许多补丁。他的衣服除了出访时所用的两套好一点外,几乎没有一件新的,就连逝世后遗体上穿的中山装也是穿了好多年的。他使用的搪瓷口杯,很多地方都已经掉瓷了。那只用了多年的保温杯,塑料外壳已经裂了好几条缝,请工作人员用胶布粘好后继续使用。房子住了20多年也不让管理部门装修。他年岁大了,坐的旧沙发较矮,坐下再站起很吃力,便请工作人员用4根木头把沙发腿接了一截,坚持不让买新的。他用的澡盆有些高,年纪大上下不方便,组织上多次提出要修理,他都拒绝了。他说:“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我这已经是很好的了,再修又要浪费国家的钱。”

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撰写了描述朱德革命事迹的《伟大的道路》一书,她在遗嘱中指定将该书的稿费近一万马克留给朱德,但朱德却分文不取,指示用这笔钱给国家购进一大批急需的科技图书。自从1955年人民军队实行军衔制以来,作为开国元帅,朱德从没有拿过元帅军衔较高的工资,只拿行政级别工资。他病危时曾嘱咐妻子康克清把平时节衣缩食从工资中积攒的两万多元存款作为党费全部交给组织。1977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收到了以“朱德同志”名义交来的20306.16元。这张收据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里的朱德同志纪念室,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珍贵教材。朱德坚定信念、大公无私、清正廉洁、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品德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