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烧了之”到“产金生银”

发布时间:2022-06-07 14:23 点击数: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一段时间以来,午收后麦地里留下的秸秆,给农村地区秸秆禁烧带来不少压力。打响蓝天保卫战,秸秆禁烧倒逼秸秆回收利用。目前,我市农业部门积极推进秸秆原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五化”利用,让以前一烧了之的秸秆“产金生银”。

近日,在潘集区古沟回族乡,风吹麦田千层浪,广袤的田野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完麦子刚走,小麦秸秆耧耙机、打捆机立即跟进。一台台耧耙机的圆盘状钉耙把散落的秸秆聚拢成条带状,随后打捆机跟上一扫而过,不大一会儿,打好捆的秸秆便从机器中吐落于地,留待集中装车运走。

“我托管了古沟回族乡1800亩土地,目前地里打捆的秸秆都拉到收储中心去了,正安排旋耕机旋碎麦茬返田,整理干净留待秋粮播种。”该乡安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德安说。

“我们乡吸纳社会资金在太平村建了一座6000平方米的秸秆收储中心,可容纳秸秆3万余吨。目前收储中心有秸秆打捆机10台(套),耧耙机4台(套),揉丝机2台(套)等。”古沟回族乡负责人对记者说,秸秆收储中心由淮南市丹发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该公司经营农作物秸秆的打捆、收储和加工,通过揉丝,把秸秆加工做成牛羊饲料、生物菌基料、有机肥原料等,实现了秸秆变废为宝和环境效益双赢。

该公司还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运作模式,吸纳古沟回族乡8个村的160万元村集体发展资金,投入收储中心建设和设备购置,每年每村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又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收储中心提供的操作、驾驶和运输等工作岗位,带动40名群众参与到企业发展中,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约2万元,实现了村、企、户三方共赢。

秸秆也是资源,这个曾经让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一旦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即可变废为宝。

近年来,我市以秸秆原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五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多渠道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原料化利用。位于寿县的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生物质炼制成套技术装备,以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等系列产品,实现对生物质资源的全要素利用。凤台县北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草绳、草袋和草编工艺品,公司年收储加工利用秸秆3000吨。

饲料化利用。位于大通区的淮南方虎草业有限公司采用袋装微贮技术生产裹包饲料。青贮饲料用量每年达1.16万吨。

肥料化利用。寿县天缘民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建立“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寿县试验示范站”,利用农作物秸秆、尾菜、人畜粪便发酵生产水稻育苗专用基质,年利用秸秆2万吨、尾菜0.5万吨、人畜粪便2万吨,生产水稻育苗专用基质4万吨。

基料化利用。大通区宏巨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运泽双孢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利用秸秆和牛粪生产双孢菇、草菇,年利用秸秆1万吨、牛粪1万吨,生产蘑菇1万吨。

能源化利用。位于寿县的天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实现秸秆—沼气—有机肥—绿色蔬果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

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水平,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带动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促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记者 张昌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