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招双引”,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发布时间:2023-01-18 09:19 点击数: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1月9日上午,总投资51亿元的合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凤台;1月10日上午,总投资30亿元的年产1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签约落户谢家集区;1月11日上午,投资20亿元的志格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淮南经开区;去年底举行的淮南市“海聚英才”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签约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68个、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26项……

岁末年初,我市“双招双引”如火如荼、捷报频传,一个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务实举措推动实施,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集聚资源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双招双引”工作部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人才引育速度,为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倾力招商引资,持续延链强链补链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树牢“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实行领导挂帅顶格推进机制,组建“6+1”产业招商专班,落实重点招商项目月调度推进机制,实行招商专班与重点产业承接县区(园区)捆绑招商,持续延链强链补链,确保全市产业发展与招商工作同步推进。

据悉,2022年,我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0亿元,其中10至50亿元项目16个、50至100亿元项目5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总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引资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指标持续向好。

构建产业招商格局。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市投资促进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淮南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县区(园区)结合各自实际,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了《淮南市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考核的重点放在项目上,突出正向激励,激发招商工作热情,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突出工业招商,把工业招商作为重中之重,重点针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新领军企业、细分节点企业等定向招商。通过以商招商、“云上招商”等模式,招引项目、聚链成群,扎实推动“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培育”三位一体突破。

打出招商引资组合拳。去年以来,我市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顺应当前招商新形势,创新招商工作方式,将要素汇聚到项目建设上来,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双招双引”的活力。开展“不见面”招商,政企双方在“云上”见面,沟通磋商,使项目引荐、项目预审、项目签约等环节得以快速推进。去年疫情期间,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将“面对面”“手握手”变为“线连线”“屏对屏”,共开展“云签约”活动26次,正式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143.81亿元。加大市场化招商,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制定重点招商活动推介方案。支持县区(园区)完善市场化招商激励政策,加强与深圳商用显示协会、深圳平板显示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沪苏浙安徽商会的对接,主动做好产业承接转移。强化资本招商,组建市兴淮产业投资促进基金、市高端制造产业基金2支产业基金,制定《淮南市产业投促基金决策执行委员会议事规则》,分别对赛纬锂电池电解液及配套原料项目等13个项目进行了决策,促进招商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力促招引项目快速落地。我市强化项目对接跟进,制定淮南市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推进机制、招商项目信息线索交办跟踪落实工作机制、招商引资项目预审机制等系列机制,实行招商项目“一周一统计、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序”,加大市级对招商大项目信息收集、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的过程管理,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总投资68亿元的中环中清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项目,3日内完成外商独资企业工商登记!30天完成谈判、签约!100天投产!总投资51亿元的合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从初次对接到正式签约仅8天时间,体现了“淮南服务”“淮南速度”。

聚力招才引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去年7月和9月,我市先后在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成立“淮南市高校人才工作站”,持续加大市校人才合作交流,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留淮创新创业。

在高校成立人才工作站,是我市招才引智的创新之举。去年,我市出台《关于奋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实施意见》,聚焦“6+1”新兴产业,全面实施人才栽树工程,全力打造“乔木”参天、“林木”茂密、“灌木”茁壮、“苗木”葱茏的人才强市,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到3.0版本,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

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去年初,升格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并实行“年度要点、季度清单、定期调度、专项述职、年度考核”闭环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积极克服财政困难,统筹1.29亿元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充分发挥淮南闵行、淮南合肥、市矿人才交流战略三大框架协议作用,在上海设立淮南市驻长三角人才工作站,积极向外引才借智。全市柔性引进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17名;设立博士后工作站19家,集聚在站博士101名。

环境好、政策优则人才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淮南市高层次人才“优才卡”实施办法》,高标准遴选出全市第一批高层次人才254名并发放“优才卡”,持卡人可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法律服务、乘坐高铁绿色通道等8项优质服务。截至目前,已为全市持卡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1500余次。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开通人才服务专线,开通以来解答人才招引文件、协调兑现人才政策、受理人才诉求表达、收集人才意见建议等各类咨询2000余件。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产才融合是发挥人才驱动的关键要领。我市聚焦“6+1”产业,实施青年学子人才“灌木工程”。去年7月,我市发布急需紧缺人才“招贤榜”,公开向社会发布首批“6+1”产业重点企业419家,给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6+1”产业重点企业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生活、租房、购房等全方位政策大礼包。出台《淮南市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实施办法》,通过简化程序招聘人才,去年以来,累计引进全日制研究生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30名,满足了事业单位对急需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

既向外引才借智“扩大增量”,又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盘活存量”,我市积极打造特色人才培育品牌,拓宽人才培养“蓄水池”。为满足蓬勃发展的农业大托管工作对农业专家人才的迫切需求,2022年11月,我市成立全国首个“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从市内外农业领域遴选30名专家人才作为智库成员,分批下沉 632个托管村,从托管村中遴选出100个重点村,与行业领域专家形成结对管理,集人才之智助力农业大托管。统筹实施“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累计设立市级“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90个,面向国内外选聘了创新团队“带头人”90人、“带头人助理”450人;深入开展“3361”行业名家培养工程,累计遴选产生“3361”行业名家培养对象953名,在培养期满人员中择优评选出淮南市首批“3361”行业名家134人。

去年12月底,淮南市“人才主题日”系列活动首站在全省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凤台人才公园正式启动。我市以“人才主题日”为契机,依托县区园区,每月开展一场不同主题的特色人才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惜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记者 李东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