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奋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淮南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3-07-07 14:43 点击数: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字体: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进行现场直播。
  本场发布会是“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主题是介绍我市奋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相关举措。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过其林,市科技局二级调研员张杰,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春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市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过其林作主题发布。

  过其林: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个部分,也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理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正确引领人才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引领,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开展教体人才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领导带头学,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央及省委、市委人才工作精神;系统全员学,举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和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宣讲报告会,邀请市委讲师团、市委党校领导专家授课。举行市教体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暨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表彰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命名市教体局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二是聚焦靶向引才,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引进人才“绿色通道”,2022-2023年为省示范高中及区属学校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育人才89人,2022年为游泳射击水上运动训练中心引进射击训练专业亚运会冠军1人,进一步提高招才揽才的“精准度”和“含金量”。
  三是拓宽育才渠道,促进专业人才成长。落实国家及省市三级培训计划。2022年累计培训各级各类教师共计3.4万人次。深入推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022年评选第六批学科带头人200人,市级骨干教师928人,市级教坛新星465人。实施行业名家教育名师评选工作,2022年认定25名教师为淮南市首批“3361”行业名家教育名师。积极选树先进典型,1人被评为2022年度安徽“全省教书育人楷模”,寿县乡村首席教师陈全文的优秀事迹在央视一套“焦点访谈”栏目向全国播出。
  四是坚持服务人才,营造留住人才良好氛围。2022年8月举行淮南市教体系统高层次人才“优才卡”颁发仪式,为27名行业专家发放优才卡,营造人才发展“暖环境”,做到服务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五是及时补充教师,为教师队伍增添活力。2023年全市共招聘新任教师504人,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进一步增添活力。截止2022年底,全市中小学、中职专任教师共34088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22648人、硕士学历885人、博士3人。其中全市教体领域较高层次人才: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1人,享受省、市政府津贴7人,正高级教师23人,省特级教师50人,省级教坛新星55人,高级运动教练员9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靠科技,归根结底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宣传、大贯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齐上好思政课,强化课程思政。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加快推进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智慧思政新模式。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奋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淮南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市场星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想请市科技局领导介绍一下,目前淮南在科技创新人才助力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务实举措和显著成效?

  张杰: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围绕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奋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办《2022年度人才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坚持把人才作为最强驱动、最强引擎,爱才措施进一步完善,聚才规模进一步扩大,用才效果进一步增强,引才优势进一步显现。
  一、完善政策环境,聚力创新人才服务。市科技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人才工作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强部署重谋划。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各项目标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将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二是出政策强机制。编制《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出台《淮南市人民政府支持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政策》《关于贯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的落实举措》等政策法规。三是重实效抓落实。率先出台《建立市县科技干部全员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制度》,开展“全市科技干部全员深入企业大调研”活动,建立淮南市企业人才、技术难题、平台、项目等台账。依托新成立淮南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汇聚科技成果、技术需求、创新人才等要素,助力淮南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主动担当作为,打造创新人才平台和创新活动。一是建设推进高水平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二是提高省、市创新平台的质量。三是培育各类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组织高标准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本月14号,市科技局将组织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地方赛,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的35家企业参赛。本月21日,省科技厅、淮南市人民政府将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淮南活动,届时将开有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路演等活动。
  三、精准组织服务,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一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申报HJ、YQ、WR、115产业创新团队等省市人才项目。二是聚焦“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2023年我市第十批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申报评审活动,目前全市已有33家团队申报“50•科技之星”。截至2022年底我市在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共32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生物、公共安全等多个行业。三是组织申报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四是聚焦外国专业人才服务。积极为引进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急需紧缺的外国专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外国专家提供政策咨询,简化办理程序。
  四、落实科技惠民,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特派员全市“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户和企业开展服务科技特派员助力农业生产大托管。另外,为科技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政产学研金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科技人才“千人特训营”三期培训。我们从我市新兴产业领域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裁、技术总监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骨干人才中推选15人分期参加培训,现第一期、二期已分别于5月、6月开班。
  淮南广电新媒体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人社部门肩负人才工作重要职责使命,在推动党的二十大对人才工作新部署新要求在淮南具体落实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春:
  近年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工作职能,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我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3.16万人,其中副高以上1.33万人,呈现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目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分系列分专业做好省厅修订后的职称评审标准和特殊人才评价办法。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动态开展调整后的职称评审专业。
  二是优化升级人才引育平台。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建设,定期发布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信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实施新一轮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三是着力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强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减少项目申报证明事项材料,切实为人才“松绑减负”。推行职称电子证书,加快实现职称评审结果全国查询验证。推动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互通共享,依托省“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主持人:
  感谢各位发言人的发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