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18 11:47 点击数: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字体: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进行现场直播。
  本场发布会是“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二场,主题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今天我们邀请到淮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总经济师何春福,淮南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理想,淮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总工程师马冬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总经济师何春福作主题发布。
  何春福: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根据工作安排,现作“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新闻发布。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一是闵淮合作实现新提升。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抢抓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遇,坚持“主动靠上去 积极融进去”,强化与闵行合作发展。交流互访频繁。2021至2023年,闵淮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开展互访考察学习,召开4次闵行淮南发展座谈会,积极推动合作发展。我市教育、文旅、投促等多个部门、11个县区(园区)与闵行区对口部门、相关街镇等签订合作发展协议。合作任务明确。2022年印发了《上海市闵行区与安徽省淮南市结对合作帮扶行动方案》,2022年、2023年连续2年围绕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民生共享等方面制定闵淮结对合作帮扶年度事项清单,扎实推进结对合作。结对成果丰硕。闵淮结对帮扶多点开花,不断结出新成果。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揭牌,蔡楚产业园合作共建协议签订,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在闵行揭牌运营,4批45名淮南干部赴闵行开展跟班学习,联手在淮举办“闵淮偕行 共促发展”专场招聘会,2批120名淮南市高中校长、教师赴闵行参加“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班”“教育名师专项培训班”培训。
  二是合淮同城实现新突破。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发展,大力推进合淮同城化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合淮共同编制《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年)》《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等规划,连续4年共同印发合淮产业走廊年度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深入推进产业、教育、文旅、供肥蔬菜基地等方面合作。共建合作园区。积极融入合肥产业发展,在合淮毗邻区共建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合作区“一总规三方案”获省政府批复,重点布局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积极拓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民生共享。积极引进合肥优质教育资源,安医专新校区、合肥五十中新桥校区等建成招生,安农大经济学院、交通学院新桥校区加快建设。淮南五中和合肥六中、淮南九中和合肥一中通过空中课堂进行教学交流。
  三是集聚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将我市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深化园区改革。积极推行“管委会+公司”“小管委+大公司”管理体制,打破人员身份和编制管理限制,推行全员聘任(用)制。实行开发区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以岗定薪、以绩定奖”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层次,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提升管理效能。开展开发区赋权工作,依法向开发区下放管理权限,分别向市经开区、市高新区、市煤化工园区赋权50、52、34项,赋予更多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强化招商引资。紧盯长三角等产业外溢重点区域,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先发地区派驻招商工作队,围绕“6+1”新兴产业,开展精准高效招商,2022年全市开发区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和亿元以上其他项目180多个、总投资1300多亿元。
  四是区域联防联治迈上新台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主动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强化与周边地市联防联治。与滁州市、合肥市联合印发《高塘湖河长制工作联动机制》,协力推动高塘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与阜阳市签订焦岗湖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联合印发《淮南市、阜阳市跨焦岗湖联合保护机制》,统筹推进焦岗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全力提升环境质量。2022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8个国考断面水质、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单位GDP能耗降幅居全省前列。
  步入新阶段、站在新起点,下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在我市叠加机遇,更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
  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对淮南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安徽法制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淮南市与合肥市正在携手推进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请问目前合淮合作区建设进展如何?
  何春福: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合淮同城化为目标,结合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合淮毗邻区园区共建。2021年5月,淮南市党政代表团赴合肥考察学习,签订《淮南—合肥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框架协议》。合淮合作区位于合肥、淮南两市交界(寿县刘岗镇境内),由合肥经开区、寿县共同建设管理,规划总面积约20.5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面积约4.98平方公里。今年2月份,合淮合作区《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部分行政管理职权和执法事项改革试点方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及分配方案》以及《税费分成方案》等“一总规三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正式成为安徽首例省内城市之间、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模式共建园区。目前,合淮合作区一期控规、环评、能评、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等工作已全部完成;规划建设约2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征迁工作正在全面开展;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二期电驱动厂房(蔚来汽车电驱动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下步将继续推进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着力建设成合肥都市圈市际合作示范区、临空产业碳中和发展先行区。
  工商导报记者:
  交通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先行引领作用,在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中交通部门如何作为?
  潘理想:
  近年来,我们立足淮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发展实际,致力于将淮南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奋力当好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的开路先锋。2023年是我市“交通建设大会战”年,计划完成投资110亿元,1-7月份已完成投资58.73亿元,创历史新高。
  一是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着力贯通加密、扩容改造和服务提升,打造多向立体、快速联通的高品质快速网,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的快联快通。S16合周高速一期正在进行路面施工,年底前局部路段建成;S16合周高速二期、S19淮桐高速淮南段和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已全面开工;S63怀远至凤台高速淮南段、S10扬州至淮南高速淮南段正在开展用地预审等前期工作,年底前开工建设;S20长丰至固始高速公路淮南段、亳州至淮南高速淮南段和合淮市域铁路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二是建设完善顺畅的干线网。积极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网化加密、提挡升级、互联互通,实现市域内一级公路市县区联通,区域内与合肥、蚌埠、阜阳等毗邻市一级公路联通。2023年我市国省干线公路续建项目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216.1亿元。截止目前,G328寿县至霍邱一级公路滨湖大道至双桥段、S230瓦埠湖大桥及连接线工程、G206洛河至曹庵一级公路洛河至洞山东路段、G345凤台至毛集快速通道正在加速施工,G206洛河至曹庵一级公路孔店至曹庵段已开工建设,其余项目也将陆续开工。
  三是打造经济便捷的枢纽网。以港航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港口集群化发展为方向,统筹谋划江淮航运枢纽淮南港建设。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2000万吨,高等级航道里程200公里,初步形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一核两带三翼”枢纽辐射体系。全市水运项目总投资119.7亿元,大通珍珠综合码头、大通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皖江物流综合码头正在抓紧施工。江淮枢纽港、凤台新港综合码头、陶圩综合码头、寿县新桥综合码头等也在抓紧推进项目前期。
  下一步,我们将鼓足干劲全力冲刺,提标跑出交通建设“加速度”,为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市场星报记者: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请问淮南市有哪些贯彻落实的具体考虑或举措?
  马冬冬: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务院、省政府要求,按照到“十四五”末,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目标,坚持应改尽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统筹结合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等工作,大力实施连片改造,全面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成效。2021-2022年,已完成274个小区改造,惠及居民5.08万户,建筑面积484.72万平方米。2023年,正在实施29个小区改造,涉及6872户,建筑面积60.2万平方米;2024—2025年,我市还将计划改造151个小区,3万户。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弥补了小区设施短板,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实现了“水通、路平、灯亮、地绿、整洁、安全、有序、人和”的改造目标,居民居住环境显著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连片改造,小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大量原居民返回居住小区,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谢谢!
  淮南日报记者:
  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请问淮南市有哪些贯彻落实的具体考虑或举措?
  马冬冬: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同时,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体系化水平、设施运行效率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国家及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部署,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立足点,以高效、便利、智能、安全为导向,系统谋划实施淮南市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能。
  具体工作方面,全市住建系统将重点推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提升、城市水环境治理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提升、城市市政管网更新改造,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慧人文、活力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今年,全市将加快推动学院路下穿等12条市政道路建设,更新改造城市燃气等老化管道174公里,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万立方米/日,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4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2500个以上,改建、新建龙湖公园南区、E水系公园,新增街头绿地(口袋公园)15个以上。到2025年,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运行效率、防风险能力将显著提升,“城市病”也将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将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主持人:
  感谢各位发言人的发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