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会议报告淮南市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上半年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9.4亿元,同比下降0.8%,较一季度收窄6.8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完成85.5亿元,同比下降9.6%,较一季度收窄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4%,较一季度提高1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3亿元,同比下降5.3%,较一季度收窄7.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762元、8060元,同比分别增长3.5%、5.5%,较一季度提高2.9和2.8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调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有6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8位,其中,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居全省第2位,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居全省第3位,建筑业产值、房地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6位。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力以赴防控疫情。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严格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强力实施“七个严格”“六个全力”“三个冲锋在前”等措施,采取最严格的排查隔离措施,设立集中隔离观察点71个,累计隔离重点人员990人,核酸检测9万人,在全省率先检测出进口冻南美白虾携带新冠肺炎病毒,及时进行了封存处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扩能,全市一次性防护口罩日产能达480万只,较疫情前提升46倍。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动态调整区域风险等级,推广使用“安康码”。明确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病区)为定点收治医院,在14家医院开设发热门诊,全市27名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各级财政投入疫情防控经费1.138亿元,统筹拨付医疗保险基金和医疗救助资金9.483亿元。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围绕加大复工复产、金融支持、援企稳岗、减税降费、财政扶持等方面出台系列实招硬招,制定实施“六稳”“六保”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有序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及餐饮、商贸、学校等复商复市复学。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帮扶百家重点民营企业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三包三抓”等专项行动,及时帮助企业享受政策、解决困难、恢复生产。截至6月底,全市享受财税费用减免缓补返的各类企业28.99万户次,涉及资金16.68亿元;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续、缓)7759笔,涉及资金242.99亿元。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发放疫情期间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13.03万人次、1629.28万元。
(二)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春、夏两季攻势,强力推进“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354+N”突出问题及省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上半年,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8.5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98个,完成年度任务的84.8%;务工就业贫困人口50775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8%;76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248户)全部完工,投资1073万元的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部完工。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改造,关停3家重污染企业,淘汰燃煤小锅炉3台,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0家,43家砖瓦轮窑全部关闭(已拆除42家)。上半年PM2.5浓度、PM10浓度分别下降19%、21.2%,优良天数比例增长14.5%。继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石姚湾净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对洞化截洪沟等6条黑臭水体进行常态化巡河,7个国家考核地表水断面达标比例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30家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积极推进“绿盾2019”专项行动整改,已整改销号198个问题,占比85.3%。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力度,上半年共排查企业6086家,查出高风险企业55家,开展集中整治“套路贷”和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专项行动,退出1家网络借贷平台,化解非法集资风险2条,全市P2P网络借贷平台已全部清退。持续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截至6月底,市本级累计化解隐性债务52.06亿元,化解执行率121.97%。积极稳妥处置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上半年31个项目主要问题已解决,8个项目取得积极进展,4个项目依法破产。
(三)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加快“三重一创”建设,争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省级引导资金3218.2万元,摸底上报第5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10个,组建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家。建设完成5G基站686个,建设规模居全省第5位。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在线登记发布科技成果107项,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13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23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01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97件。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4%,分别居全省第2、第3位。“1+5”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189.6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增长2%。潘集电厂项目获省级核准,新谢1号井产出的煤层气进入安徽省天然气主干管网,碳四碳五碳九深加工及苯乙烯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云谷大数据产业园、大宗固废物基地启动建设,宏泰钢铁二期、陕汽配件产业园、恒大新能源电池等项目工作有序推进。上半年,净增规上企业11家,13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企业获批省级成长型小微企业,4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省级优秀称号。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争取、兑现各级各类服务业发展政策资金7642万元,创新开展市长直播带货、电商消费节、汽车云展会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生鲜电商、在线诊疗、线上教育、无接触配送等数字经济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上半年,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4个百分点,4月份以来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金融市场增势良好,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2%、11.6%。精心开展“皖北人游皖北”等旅游宣传活动,扎实推进5A级景区创建及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焦岗湖花田花海等重点项目建设,5个村入选“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四)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四督四保”“三比一增”和“三个走”工作机制,淮上淮河大桥建成通车,引江济淮淮南段、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举行5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01个,总投资429.8亿元,全市282个亿元以上在建省重点完成投资254.2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7.20%,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1位,计划内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和储备项目转化率等指标均居全省前10位。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出台《淮南市稳投资项目工程包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重大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5G等新型基础设施等十五个领域,摸排全市稳投资重点项目801个,项目总投资6539亿元。编制了淮南市重大项目年度建设库、前期工作库、谋划储备库,共计项目1009个,总投资11003亿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抢抓国家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投资投入和专项债发行力度等政策机遇,围绕国家政策支持方向,扎实做好新增中央资金及地方政府专项债争取工作,上半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工程专项中央和省级基建投资项目资金9.64亿元;已发行三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2.06亿元,涉及全市27个项目,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同32户企业签订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移交协议。制定房地产市场“一城一策”实施方案,上半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12.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9个百分点。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上半年累计发放政银担、“税融通”和续贷过桥资金28.2亿元,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69家,实现直接融资123.1亿元、增长17.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3%、贷款利率下降0.72个百分点。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车改革基本完成,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价格领域改革等稳步推进。积极创优营商环境。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及时做好国务院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对应取消行政许可事项4项、承接2项;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精简30%、审批时限除特别程序按承诺时限办理外全部实现一日办结。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开展企业开办提升行动,建成企业开办一网通平台,企业开办实现1日办结。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6.03亿元,其中,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8.65亿元,2019年年中出台的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38亿元。无分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欠款偿还率达92.7%。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69万户,增速居全省第7位,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2.99万户,同比增长17.56%。
(六)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提升招商引资实效。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制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高新区入选全省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沪苏浙来淮投资项目占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9.85%、投资额占42.14%。加快推进合淮一体化发展,会同合肥市开展合淮产业走廊建设联合调研,共同印发《合淮产业走廊2020年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梳理、谋划32项合作事项,确定合新六城际铁路等10项年度重点工作。外贸外资较快增长。实施跨境贸易提升行动计划,兑现外贸促进政策资金1036.5万元,组织企业参加首次第127届网上广交会。上半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35家,进出口总额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3.4%,居全省第2位。外商直接投资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0.8%,高于全省17.6个百分点。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采取集中式热源和分布式清洁能源替代等方式,省级开发区集中供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申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标准地”改革试点范围。上半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高于全市15.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比重15.5%,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坚持产业招商、组团招商、加强驻点招商、突出园区招商,组建产业招商工作队11支,对41个重点招商项目实行市领导包保推进。上半年,全市引进市外项目资金3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0.8%,新开工招商项目67个,总投资94.65亿元。
(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夏粮总产量118.58万吨,同比增长1.06%。生猪及能繁殖母猪存栏量分别增长13.5%、1.4%。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前期勘测和初步设计招标工作。新增县域农村电商经营主体203个,农村产品网销额达4亿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909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749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完成率82.3%。在全省率先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与监管平台,全市130个村30万亩耕地推行统一生产经营。着力改善城乡面貌。淮南火车站地下人行通道开通,林场路等7条道路实施大中修改造,桂山路等2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提升改造城市主干道路沉降窨井1000余个,疏通清理排水管网80公里,增设雨水井320余座,城市排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完成洞山公园(老市政府大院)景观改造,10座街头游园、“口袋绿地”全部开工。58个城镇老旧小区、38个社会停车场和7个城市菜市场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农村改厕5601户,新建农村垃圾收集点556个、新增垃圾箱7030个、配备垃圾收集车1600余辆、整改垃圾池及垃圾房3955处。
(八)持续加强改善民生,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深入开展“四进一促”就业活动,积极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岗位18万个,为全市548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5820.6万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5亿元,直接扶持2500余人创业,带动7700余人就业。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1.09万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0%。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改扩建幼儿园12个,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园96所,建成“改薄提升”项目32个、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36个。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6%,义务教育大班额比率2.57%,均达到省级目标。完成凤台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山南新区综合医院、淮南卫校职教园区等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措施有力。全市13大类民生支出完成110.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85.2%。发放低保金53.6万人次、2.1亿元,城乡低保保障面分别达1.55%、3.78%。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3155套,开工率45.13%;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7104套,基本建成率73.35%;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工程完工4578户,占年度计划的75.5%。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自2019年3月起,连续16个月共发放特困群体临时价格补贴3848.6万元,惠及特定保障对象87.8万人次。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4%,涨幅较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淮南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信访工作责任体系,统筹抓好矛盾排查化解;深入推进铸安行动,组织开展万人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上半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38.9%。
值得一提的是,6月以来淮河流域持续强降雨,造成我市严重的洪涝灾害,防汛救灾任务异常艰巨。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扎实做好监测预警、巡堤查险、强基固坝、人员转移、应急处突等工作,及时启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董峰湖3个行洪区,投入部队、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 1570 人,处理各类险情 138处,转移安置群众3.4万人,及时抢修受损基础设施,精心谋划灾后重建项目。截至目前,防汛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重要堤防设施、重要基础设施等没有出现大的损毁,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影响较小。
二、存在的的问题
上半年,我们克服疫情、洪灾等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市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较大,困难较多。一是稳增长的动力还不够足。固定资产投资低位运行的态势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大项目特别是工业类重大项目个数较少,工业投资持续负增长。消费支撑不够,部分重点行业需求总体下行。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偏小,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强。二是调结构的压力还比较大。农业方面,全市农业秋粮产量占全年60%左右,但当前水灾已造成近170万亩农作物受灾,秋粮稳产形势严峻,蔬菜瓜果产量、畜禽养殖都受到一定影响。工业方面,受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煤炭行业、电力行业6月当月增加值分别下降1.4%、8%,导致6月当月工业增加值下降3.9%,今年3月份以来首次负增长。纳入省平台重点监测的142户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中,1-6月份持续负增长84户,占监测企业数的59.2%。服务业方面,批零住餐四大板块在服务业中占比近四分之一,回升势头较慢,大型商贸综合体、市场门面、旅游景点等受疫情影响还没有完全恢复,特别是上半年全市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6.6%,较上年同期回落34.6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和各项民生支出较快增长,部分区还需依靠市级财政超调度资金保障“三保”支出,市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惠民生的短板还较多。脱贫攻坚、环保整改等各项任务繁重,加之新冠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增进民生福祉面临较大挑战。就业风险苗头初显,虽然目前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受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影响,部分外贸企业已出现订单退单或减单现象,将影响就业人员岗位稳定。疫情还导致部分居民薪酬削减、临时停工,加上灾情影响,居民收入增加难度大幅提高。
以上问题的产生,既有疫情阻碍了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畅通,也暴露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和短板,使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但更要敏锐地看到,变局中存在的机遇和我市独特的优势,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总体上看,疫情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不确定因素,叠加近期较为严峻的汛情,部分县区因灾损失严重,虽然当前经济社会经受住了考验,基本面保持稳定,但疫情、灾情造成的损失短期难以弥补,要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压力巨大。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疫情防控形势稳步向好,经济发展危中有机,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科学部署,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增强了企业信心,提振了市场预期。只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压奋进、全力拼搏、抢抓机遇,做实项目、乘势而上,加快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预计下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有望延续二季度回稳态势。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做好下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着力夯实薄弱环节。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加大境外来(返)淮人员信息摸排力度,做好重点地区来淮人员的健康筛查,加强对农贸市场、冷冻冷藏库房、商超的监测监管,提升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改造升级和感染控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传染病房的准备及药品物资的储备,全面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切实巩固疫情防控成果。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扎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统筹谋划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内涝治理等重大项目。及时抓好查灾核灾、灾后恢复工作,加快倒塌房屋重建和损毁房屋修缮,确保所有受灾群众入冬前住上安全房屋。针对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暴露的突出问题,完善各类安全隐患防范化解的应急预案,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应急响应、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成色。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抗补促”专项行动,扎实推进“354+N”突出问题整改,巩固“四个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五防”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三户一体”重点人群的动态监测,接续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现行标准下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三大一强”为抓手,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抓好禁捕退捕、秸秆禁烧、砖瓦行业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认真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大风险防控力度,深入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加强其他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依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妥处置隐形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聚焦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加强创新平台和“三重一创”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落实各项人才引进激励措施,继续开展“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培育和创建,吸引、鼓励更多创新人才来淮就业创业。建立健全“六个一”推进机制,加快培育“1+5”产业。制定出台《支持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筑业产值稳步提升。落实好支持服务业发展27条政策措施,出台促进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政策,鼓励企业和商家开展消费优惠活动,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消费回补。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5G网络、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工作机制,实施好《稳投资项目工程包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和新开工项目“3个月滚动计划”,抓好月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加快推进引江济淮淮南段、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西商农商城、懿福新能源专用车、20万吨/年聚苯乙烯、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尽早开工建设潘集电厂、清洁能源储运装备制造产业园、中车瑞达电机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工业项目。
(四)聚焦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应对洪灾影响,对因灾害绝收的田块,要抢抓农时,及时改种生长期短的作物,最大限度弥补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前谋划,防止农业生产出现“涝旱急转”。鼓励温氏、牧原等企业大型养殖场补栏增养,加快生猪产能恢复。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高质量完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5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和16个重点示范村,年底前实现乡镇政府驻地、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成8510户改厕任务,建立完善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建成桂山路、惠利大道铁路下穿慢行通道等5条道路。统筹推进老城区和山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镇公厕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建管水平,高标准推进市级生活小区垃圾分类试点,持续推动创城工作再提升。
(五)聚焦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在保障项目合理用能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建设系统建设,年底接入国家平台。严格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制度,全力做好电煤消费、特别是“皖电东送”机组煤炭消费减量工作,落实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耗煤管理,深挖企业减煤潜力,抓好重点耗煤企业减煤整改措施落实。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尽快开工建设淮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李二矿、谢二矿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紧盯“项目开工、群众入住”2个重要时间节点,压实采煤企业和县区工作责任,全力推动年度目标任务落实。修订完善采煤沉陷区防汛抢险及人员转移预案,持续做好采煤沉陷区汛期及冬季安全工作。
(六)聚焦开放发展,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谋划召开合淮两市高层领导会商会,积极推进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合淮两市重点合作事项及项目落地实施。认真落实“园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园区方面,着力补齐园区短板,加快推进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全方位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大园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招商引资方面,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项目落地、形成有效投资为硬核,着力提升招商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规上工业企业培育方面,突出抓好新建新投产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以“三包三抓”为重点的“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降低用电成本等助企纾困政策,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用工、土地等要素问题,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七)聚焦共享发展,着力加强民生保障。落实好过“紧日子”要求,统筹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投入,切实兜住“三保”底线。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开展“四进一促”就业活动,持续抓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群众、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治理工作,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加快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现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范围。加快行蓄洪区居民迁建,稳步推进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做好粮油、蔬菜、肉类等主要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按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体临时价格补贴。完善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现“智医助理”建设全覆盖。深化平安淮南建设,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同时,在全面评估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基础上,加强系统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汇聚民智民力,科学确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统筹推进“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空间规划等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