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5-10-06 17:09信息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中共淮南市委关于制定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市委高度重视《建议》起草工作,强化领导,成立专班,科学谋划,提前部署,深化对重大问题研究,组织赴外地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议》的基本思路,并在网上进行公布。振超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就《建议》进行讨论,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指示、提出意见。《建议》初稿形成后,先后征求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征求了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各县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部分老干部,以及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部分在淮代表的意见,并根据中央和省委《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前,振超书记又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对《建议》进行讨论修改。《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的过程,是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全市上下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五年。这是重要判断,更是科学总结。五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了五彩淮南的形象定位、两型城市的目标定位、一主两翼的战略定位、四煤发展的转型定位、四宜城市的功能定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7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6%;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连年丰收;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煤电产业加快提升,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成长,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城乡市场日渐繁荣。城乡面貌展现新形象。推进新区、老区、矿区、景区互动取得突破性进展,立体交通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农村建设初显阶段性成效,滨河滨湖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宜居宜游宜学宜业城市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程加快,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大力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构建新型区域联合体,成为合肥经济圈双核城市之一,创造性地融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文化大市和体育强市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5亿元,惠及面达94.7%

过去五年,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成功举办奥运火炬传递、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全国市长杯乒乓球赛等重大活动;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努力夺取2007年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冰雪灾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胜利。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迟疑、不犹豫,及时有效地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意义非同凡响。

《建议》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形势。虽然国际国内面临新形势、新变化、新风险、新挑战,但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概括起来,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从国际环境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步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期,世界经济恢复好于预期,有利于我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在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政策促进下,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日益增强。从省内环境看,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步伐加快,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竞相发展。国家继续促进中部崛起、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我们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从我市环境看,淮南已经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呈现赶超之势、崛起之势、跨越之势。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政通人和、精神振奋,好发展的劲头十足,快发展的势头迅猛,大发展的浪头高涨。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加速转型的关键期。《建议》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结合淮南实际,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崛起进程、实现富民强市为主线,以建设两型城市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创新推动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建设合肥经济圈和沿淮城市中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优化、集聚功能较好、创新活力迸发、人民富裕安康、生态环境良好的较大城市。一是突出了一大主题。主题统领全局,指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因此,《建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二是突出了一条主线。长期以来,淮南的发展主要依靠物质消耗、扩大投入,这种原字号、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建议》把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崛起进程、实现富民强市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提出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由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由单一产业为主向多元产业并举转变,由高碳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由偏重城市向城市、城镇协调发展转变,由依靠资源、资本等有形资源要素向依靠文化、科技等无形资源要素转变。三是突出了一个着力点。建设两型社会,既是中央和省里的部署,又是淮南的实际需要。《建议》提出把构建两型城市作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着力点,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符合我市的阶段性特征。既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又可以加快构建两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建议》提出了六个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两型引领发展、一主两翼互动发展、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创新创业推动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六个基本原则,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准则,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必须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三个翻番,即经济总量翻番,财政总收入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四个提高,即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群众幸福感明显提高。提出上述发展目标,主要考虑了四个方面因素:一是体现又好与又快。既提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又提出社会、就业、生态、环保等指标,做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有机统一。二是体现发展与共享。目标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扩大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的共享,更加注重公平性和普惠性,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三是体现远谋与近施。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近期阶段性发展目标紧密衔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四是体现需要与可能。各项指标是在深入分析全国全省发展的态势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考虑到淮南的实际、潜力和有利条件下,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论证后制定的,既体现战略性和前瞻性,又突出指导性和可行性;既体现进位赶超的迫切需要,又寄予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这些指标,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十二五规划将据此提出各项发展指标,提交市人大审议。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围绕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快两型城市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淮南来说尤为重要。这里,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两型城市是一项战略目标、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不是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不会立竿见影,必须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必须成立专门班子,创新政策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实施六大工程。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没有完善的产业体系,两型城市将失去支撑,也不可持续。对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现代化的、两型化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的重要内容。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存在残缺症虚胖症等现象,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我们对外要发展综合运输,对内要构建立体交通。生态脆弱是资源型城市的共性特征,要以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城矿乡统筹工程在淮南具有良好的基础,未来五年的发展是城区、矿区和县区相协调的发展,城矿乡必须统筹推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构建两型城市的主动力,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示范区是改革和创新的试验田,是活力和效率的代名词,实施示范区建设工程有利于塑造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三是推进配套改革。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路,只有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才能为两型城市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于改变非公经济短腿现象、加快企业市场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一手抓顶天立地,一手抓铺天盖地。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是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加速园区扩容升级,必须建立对外开放的新机制。推进城矿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目的是在经济与金融之间架起更广泛、更直接、更畅通的桥梁,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政产学研结合的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抓好。

第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产业两型化。工业化的实践证明,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才会可持续、环境才会可持续。淮南产业结构偏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的两型化,任重道远。《建议》着重强调了做强、做长煤电化产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项目带动、园区集聚、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壮大县区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这六个方面,都是产业两型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这里,我说明三点:一是项目集中。项目是园区建设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转变方式的重要抓手。只有通过上大项目、上好项目,才能从源头上调结构、转方式。十二五期间,必须通过谋大项目、谋好项目,在总量上实现新突破、在质量上实现新提升、在效率上实现新跨越,更好地推动一主两翼战略、加快四煤发展、构建两型城市。二是园区集聚。重视发挥产业园区的作用,是发达地区推动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近年来我市的有效做法。我们要按照“T”型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163平方公里的11个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的集聚地。一方面,要实施园区八通一平,加快扩容升级步伐,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另一方面,加快培育百亿工业园区、数百亿煤化工基地、千亿煤电基地,提升园区的支撑力。三是产业集群。当前,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淮南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首先要提升煤电化产业群。煤炭是淮南的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淮南还离不开、丢不开煤,还要依靠煤炭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国家的战略需要。我们必须按照两型化的要求,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促进煤电产业、深煤产业协调发展。其次要培育制造业产业群。制造业已逐渐成为我市的第四大产业,但制造业总量还偏低,结构还比较单一,企业规模还偏小,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提升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特别是在煤机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等方面,要优先发展,形成品牌。在矿用电子、印后装备、石化装备、光纤光缆等方面,形成特色。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抢抓机遇,有所作为,尽快成为新的增长点。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的理念,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

第三,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新型城市化是淮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着重说明六点:一是统筹城矿乡规划和区域发展。城矿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全域淮南理念,实现城乡规划有机衔接和全面覆盖。要按照四规合一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规划、一体规划,真正做到山南山北、东部西部、河南河北六大板块齐头并进。二是加快城镇化步伐。虽然2009年淮南的城镇化率达64.1%,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但拓展淮南未来发展空间,着力点仍是城镇化。我们必须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三个集中为抓手,以小城镇、新市镇、新农村建设为突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效能建设。近年来,在大建设、大管理的引领下,五彩淮南形象大幅提升。特别是第十届全国市长杯乒乓球赛和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受到省内外的高度赞扬。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大建设、大管理、大形象,加快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推进,打造淮河明珠。对外,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建设。对内,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智能化和文化六位一体推进,加快农村公路、县乡道路建设,真正把淮南打造成人民的城市、开放的城市、安全的城市、生态的城市、宜居的城市。四是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安排,旨在通过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合肥经济圈规划,统筹好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空间均衡。五是努力打造文化强市。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点鲜明,但文化亮点不多。我们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要打好淮河文化、煤文化、楚汉文化、豆腐文化、少儿文化五张牌,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融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继承与创新的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六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09年,我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今年前三季度,仅占28.1%,不升反降。现代服务业是淮南的短腿,与淮南较大的市的地位极不相称。我们要下决心扭转,深入挖掘城市消费,提升农村消费,扩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特别是要把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产业放在重中之重,着力提升服务经济。

第四,深入推进合淮同城化。扩大开放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必需之举。当前,我市经济的外向度不足2%;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占全市GDP5.9%。这里我重点说明四点。一是开创同城化新局面。十二五期间,要在规划、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周转、高效流通,更好地提升合肥经济圈的辐射力、扩散力和竞争力。二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宝顺书记来淮调研时强调,经济发展周期一般为十年左右,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高地、赢得先机,分得下一轮经济发展的红利,真正好的机遇就在这一两年,这也是招商引资、承接转移的关键时段。当前,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要素供给趋紧,环境约束加剧,腾笼换鸟势在必行。我们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发挥优厚的园区平台、优惠的政策平台、优质的服务平台等优势,筑巢引凤,合作共赢。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紧紧依靠人才支撑,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充分激发和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四是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生于市场、长于市场,是最富生机活力的经济细胞,是天然的市场经济主体。要大力营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配套协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逐步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目标,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当前,淮南正处于产业转优、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是执政所需、为民所要。要继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提高民生工程的惠及面。要建立合理的分配使用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倾斜,播洒公共财政的阳光。二是加快富民步伐。富民为先,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释放出的强烈信号。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增强就业能力。要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探索建立居民收入分配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扭转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让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坚强后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加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还不完善。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同时,要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探索建立社会养老制度。四是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发展。针对医疗服务总量相对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中央已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五是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社区、村镇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我们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队伍、设施、服务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示范社区、示范村镇、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六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平安淮南是发展的前提、稳定的基石,必须常抓不懈。要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城市。要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形成高效的预警、防控和应急工作体系,实现社会治安持续好转,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十一五以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资源环境、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当前,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和新引擎。《建议》围绕打造绿色淮南,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是淮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解决采煤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迫在眉睫。要坚持政策上不争论、搬迁上不折腾、工作上不懈怠,推进生产式、生活式和生态式综合治理,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淮南特色的治理新路子,努力把沉陷区变成开发区、生态区和希望区。二是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集约发展,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中争取主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通过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推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方式转变。要围绕煤电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电硅光伏一体化等循环模式,推进纵向延伸;围绕瓦斯气、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综合利用,推进横向拓展;围绕旧煤新用,推进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化学品多联产系统、合成油多联产系统、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应用,争取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三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节约和开发并举,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通过管住总量、削减存量、控制增量、提高质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是生存之基,绿色是生命之色,宜居是生活之需。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泽群众的工程。围绕构建三山鼎立、三水环绕、三城互动、三矿并举、三路协调的绿色体系,大力开展植绿护绿爱绿活动,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让淮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建议》最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推进政治生态建设,切实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胜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同志们,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对于推进淮南又好又快发展和又快又好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目标宏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科学的旗帜、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奋发图强,奋勇争先,奋力跨越,为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努力奋斗!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