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8-31 16:45信息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会议报告淮南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十四五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全市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4%13.9%,城镇新增就业1.9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经济实现良好开局,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农业产量稳步增长。夏粮实现十八连丰,总产量119.25万吨,同比增长0.56%。农副产品供应充足,肉类、蔬菜、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8.9%5.5%1.6%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建立市领导联系帮扶178市级队工业企业制度,上半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7家,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支持优势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2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第一批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名单,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4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4家、省级新产品2个。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制定完善服务业企业包保联系制度,加快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璞华大数据、西商农商城获省级服务业引导扶持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申报,万泰电子获批省首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1%新兴动能发展壮大。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扎实推进三重一创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云谷大数据产业园、新型功能材料基地、陕汽配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高新战新产业集群式发展。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3%25%,连续48个月累计保持两位数增长。大力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经积极争取,凤台县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已通过省初审

(二)市场需求加快恢复,资源要素不断积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出台加强投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工作机制,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层级调度”“集中开工等项目推进机制。上半年,举行6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项目118个,总投资459.3亿元。全市307个亿元以上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0.62亿元,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1位;环保新材料产业园、凤台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淮南高新区产业园二期等75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居全省第8位;嘉玺20万吨/年聚苯乙烯、腾锋环保有机溶剂综合回收利用、大唐淮南风电场等31个项目竣工投用,竣工率居全省第4位。增补年度第二批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1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4亿元。消费市场加速恢复。组织开展皖美消费·乐享淮南系列促消费行动,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等新消费模式,上半年网上零售额达到2.6亿元、增长16.7%。积极培育流通主体,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3家,开展吾悦金街和龙湖路地下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创建。举办美好安徽·风情淮河游系列活动,寿县古城荣获安徽省新晋十大网红打卡点,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243.5万人次,旅游收入82.2亿元,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80%发展要素加速汇聚。滚动接续争取上级资金,今年以来市发改委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级补助资金9.5亿元。举办淮南市优秀人才研修班,新增高技能人才5274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市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24家,上半年实现直接融资99.85亿元,居全省第6位;累计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税融通贷款和续贷过桥资金29.28亿元;淮河能源集团发行全省首笔15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市建发集团发行我市首笔1亿美元境外债券。处置闲置土地2707.8亩、批而未供土地883.8亩。

(三)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改革任务不断推进。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寿县炎刘镇等3个经济发达镇改革方案获批实施。积极承接省政府用地委托审批权,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审批流程。加强市信用平台建设,信用优化营商环境(政务诚信)评估全省排名第2位。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国家级试点。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积极融入安徽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安徽理工大学深度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工作并承担42021年科研项目。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检验检测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中电科八所主导制定一项光缆国际标准获发布,安徽首台本土制造的盾构机凯盛一号在淮下线。上半年,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63亿元,居全省第7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省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推动市级层面111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事项可办比例不断提升,地图有效访问量47.6万次,居全省第6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效显著,人社、医保、不动产非涉税业务等事项实现一号通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实施,评价满意率达99.99%。健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新增减税降费2.99亿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投入3500余万元用于小微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惠及企业400余户;清偿中小企业有分歧欠款3笔、2077.3万元。上半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7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5457户。

(四)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标对接,深化与上海闵行交流合作,淮河航运枢纽等5个项目列入省长三角行动计划年度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我市4个项目获1亿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上半年全市新签约长三角地区项目50个,总投资108.5亿元,分别增长11.1%49.4%。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举行淮南-合肥、淮南-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交流座谈会,签订《淮南-合肥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框架协议》;认真落实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年度14项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认真研究国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和促进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相关文件,出台具体落实举措,加大资金政策争取力度。大力开展双招双引谋划储备重点招商项目61个、总投资1216.15亿元,新组建11个市招商团、33个驻沪苏浙招商队伍,与上海安徽商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聚焦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上半年,引进市外项目资金346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52.4%;新开工招商项目63个,总投资87.4亿元。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深入实施开发园区标准地、人事薪酬等重点改革,积极推行园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市高新区与上海莘庄工业区、市经开区与浙江杭州萧山经开区、市煤化工园区与江苏常州滨江经开区等园区务实合作共建。上半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1%,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大力稳定外贸外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开展多场次外贸外资政策培训,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线上大型展会,建立外企之家,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通畅。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68.9%,增速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增速居全省第2位。

(五)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城乡建设不断优化。乡村振兴全面开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立市、县(区)乡村振兴局,选派186个驻村工作队,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63亿元。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7个、家庭农场38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7个。农村三变改革完成749个村,完成率82.3%;改造农村厕所4121户,开工农村危房改造389户、完工223户,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122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制定《淮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继续实施八大提升行动。完成舜耕路、纬一路中修改造及朝阳中路等10余条车道维修,建成街头游园1处,新增停车泊位1978个,10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招标。建成153个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新改建污水管网24.09公里;疏通城区20余条主次干道排水管网、整治20余处积水点。新建、改建公交站亭271座,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条。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阜淮铁路、淮南铁路等3“平改立”项目红线内征迁工作已完成。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一期(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新桥大桥正式通车,石埠大桥、东津渡大桥半幅通车,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1亿元,占设计总投资的64.5%,淮南段主体工程建设工作在省集团的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中安联合茨淮新河码头投产运营,中铁中房大通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开工建设,江淮枢纽港建设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世行贷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人民币,占总投资的58.13%;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69亿元人民币,占总投资的61.21%

(六)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生态文明不断加强。扎实推进环保问题整改。严、重、促突出生态问题大起底”“回头看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285件信访件已办结224件,4个个性问题已制定整改方案。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投入财政资金8.28亿元重点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环境整治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48.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6%;优良天数比例71.3%,改善幅度居全省第7位;8个国家考核地表水断面达标比例为87.5%切实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执行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统筹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4家电厂完成超净排放改造,全市万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全部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在全省率先100%接入省级平台。大宗固废物综合循环利用基地列入省级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完成造林5.88万亩。大力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政治要件办理李一矿、李二矿采煤沉陷区土地治理修复项目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开工建设,36个矿区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已完工27个、2个采煤沉陷区岸线整治项目已完工1创新实施毗邻矿区大门、拓展乡村集镇、依托政务中心、再建安置新城搬迁安置“淮南模式”,探索推广货币化补偿新路径,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年度计划开工1987已开工985户;计划入住3391户,已完成1984户;累计签订货币化安置协议4942户,发放安置资金6.8亿元;积极申报2个沉陷区村庄搬迁项目获1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工作,建成城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地,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开展“2+N”就业招聘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近百场,发布招聘32.3万人次。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7亿元、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24.1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08%,稳控在4.5%目标值内。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十三大类民生支出117.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4.1%。加快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1.8亿元,34个安置点新建居民楼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其中14个安置点的2918户住房已具备入住条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等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目标。发放城乡低保保障金65.8万人次、2.9亿元。安师大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山南四中、山南七小、洞山中学泉山湖校区7个幼儿园建成投用,完成170个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总投资2.6亿元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完成14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成,高新区人民医院、山南综合医院主体结构完工。加强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调控,完成1000吨冻猪肉收储任务,上半年组织开展平价商店让利惠民活动56天。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2026套、基本建成763套。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认真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扎实做好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维稳安保,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大力打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成功破获八公山特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诈骗等案件389起,受到省公安厅表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推进铸安行动,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上半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9.1%41.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我们充分利用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向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困难依然较多。一是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县区接续产业发展不足,部分县区经济增速低于全市;开发园区体制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完善;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上半年停产半停产企业100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13.6%;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低于全市2.4个百分点,融资依然较为困难。二是市场需求有待提振。投资增速低于全省,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较大,分别较一季度下降34.352.4个百分点。消费恢复缓慢,限上消费品零售额下降4.6%商贸主体培育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民生领域仍有隐忧。疫情对就业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稳就业任务趋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压缩种植利润空间,生猪养殖面临成本上涨、价格下跌的双重挤压,下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可能受到影响。四是环境容量压力较大。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2%,未到序时进度,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不降反升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在全省位次靠后,焦岗湖断面水质未达标,环保督查突出问题整改仍需发力

上述问题,既有外部环境总体趋紧和政策性因素的客观影响,也暴露了我市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加以改进。但总体来看,我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落地见效,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区域战略叠加的势能持续释放,一批双招双引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将继续增加,市场信心将得到有效提振,保持和巩固当前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建议

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具体部署,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高质量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果,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促进经济稳定向好。认真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落地见效,构建统一的规划体系。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分县区、分行业协调调度,精准查找问题,细化工作举措,促进指标提升。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好政策宣讲、要素对接、纾困解难等活动,及时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稳步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引导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挂牌进度。

(二)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不断壮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中科院大气所、新能源研究中心、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安理工大学科技园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开展百名安徽科学家企业家走进淮南活动,继续开展淮南市“50·科技之星评选,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快三重一创建设,持续推进四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品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推动战新高新产业加快发展。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强化市级队工业企业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稳定增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实施淮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推进淮南快递物流产业园、西商农商城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继续抓好“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工作落实,提高项目调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常态化开展月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加快引江济淮淮南段、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福美生态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尽快落地。聚焦两新一重、民生短板等重点领域,继续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承接好建设用地审批权限下放,做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加快释放市场潜力。落实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市场各项措施,积极兑现奖补资金,大力培育限上商贸主体。持续实施促消费系列行动,落实国家汽车下乡、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等重点商品升级换代优惠政策,重点挖掘新能源汽车和家居等行业消费潜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兴消费业态,积极组织参加2021安徽省网商大会,提高淮南网货品牌知名度。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创建,打造一批夜间消费街区。鼓励支持各景区继续推出文旅惠民系列举措,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寿州古城5A级景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肉类等农副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业加工、地方名优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主攻山南新区建设,提升山北老城区品质,完成城市体检,编制城市更新规划,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小区连片改造、城镇排水管网改造、城市道路大中修、城市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建管水平。深入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推进129项年度改革任务,统筹推进放管服、国资国企、金融财税、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认真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推广和完善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证通办”“全城通办,推动由政府管理市场向政府服务市场转变。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聚焦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推动各县区园区与沪苏浙结对共建取得实质进展。大力推进合淮一体化发展,聚焦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合肥江淮、蔚来、长鑫电子等重大企业强合作、做配套;聚焦港口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建设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淮南江淮航运枢纽港建设。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完成标准地和市属三大园区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明晰各园区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着力稳定外贸外资,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展会,利用各类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申建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七)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确保改彻底、改到位。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加强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固体废物等专项整治。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全面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快实施世行亚行贷款项目,高标准建设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探索运用沉陷区搬迁安置“淮南模式”,确保完成年度搬迁任务。

(八)补齐民生弱项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好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项目,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快年度教育提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加强课外培训机构监管。深入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推进三孩生育政策平稳落地大力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增加公益性托位供给。启动市级老年公寓运营的前期准备工作,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运营管理,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范围。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适时启动猪肉临时储备收储。深化平安淮南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攻坚,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