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24 10:39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淮南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执行市十六届人大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奋力打造“三城三地”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1年计划

2021年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

8%

5.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左右

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以上

11.9

固定资产投资

9%以上

12.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8.4%

城镇新增就业

3.6万人以上

3.91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

0.8%

粮食产量

310万吨以上

317万吨

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质效持续改善。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7亿元,同比增长5.7%。粮食实现“十八连丰”,总产量增长3.1%,增速居全省第2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5%。

1:近4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质量效益稳步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9%、11.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5.4%。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孔李淮河大桥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寿县文化艺术中心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2:近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及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9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6%,城镇登记失业率2.96%,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5个百分点。切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低于年度控制目标2.2个百分点。

(二)大力开展“双招双引”,转型发展新动能加速成长。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安徽理工大学深度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工作并承担4个2021年科研项目,安理大科技园正式开园,毛集实验区成功申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4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2个项目获省考核优秀。国瑞药业安徽省麻精药品注射剂研发产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煤矿瓦斯治理研究中心纳入全国首批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项创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3.8亿元,增长19.2%;新登记科技成果506项,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9.9亿元;新登记发明专利49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件。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检验检测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成为我省唯一国家级检验检测类标准化试点机构。中电科八所主导制定的一项光缆国际标准获发布,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光纤光缆领域的话语权。在上海市设立驻长三角人才工作站,新增“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家、专业技术人才1.1万人、技能人才3.7万人。

传统产业加速提升。建立市领导联系帮扶178家“市级队”工业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帮扶全覆盖。推动煤电、煤化、煤气、煤废利用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潘集电厂一期、淮河能源煤层气开采利用等项目有序推进,大通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纳入国家试点。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7个。积极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使用,新增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个,安徽首台本土制造的盾构机“凯盛一号”在淮下线。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3家,2家小巨人企业列入工信部重点支持对象。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400余家规上企业实现登云,58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全省首个5G煤矿井下专网在顾桥矿投入使用,3家企业入选省工业互联网服务商。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生命健康六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等“多链协同”的产业生态。牵头组建合肥都市圈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已有合肥、滁州等5市约30家企业申请加入。成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投促基金,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础和优势,建立分产业重点项目库,加强项目谋划和推介,赛纬锂电池电解液及配套、中利5吉兆光伏组件、普力多元醇及碳酸丙烯脂、特色原料药高端制剂生产基地等一批投资强度高、规模效益好、牵动性大的项目签约落地。

(三)不断夯实内需增长基础,市场需求稳步恢复。

投资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出台加强投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工作机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增速居全省第10位,为2014年以来最好位次。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举行9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项目180个,总投资615.9亿元。实施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44个,完成投资459.3亿元,环保新材料产业园、凤台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淮南高新区产业园二期等127个项目开工建设;35万吨/年苯乙烯、20万吨/年聚苯乙烯、大唐淮南风电场等70个项目竣工投用。

3:近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专栏1:2021年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建设成效

竣工年产3万吨钢构年产30万方人造轻骨料及10万方陶粒加气砌块生产线盈信汽车配件生产年产130套智能装备高新区智造园区四区块标准化厂房注塑生产基地年产5000万套通信设备零部件生产线年产15万立方米环保型路面高低压配电装置大通工业新区标准化厂房年产1500万件压缩机零部件净化设备及辅材生产加工等项目。

新开工能源数据中心及数字经济万创园高新区产业园二期凤台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环保新材料产业园凤凰湖片区双创产业园智能养老产品产业化光学材料加工基地高端显示材料联基电子绿保LED显示屏生产、年产3万吨高铁构件生产国药集团医药产业基地二期、脂环二醇、丁烯-1年产5000万套通信设备零部件生产线地铁轨枕生产线等项目。

续建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绿色智造产业园、清洁能源储运装备制造产业园、年产3000万套高效节能轴承智能化工厂、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中车瑞达淮南电机研发和生产、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终端显示智能制造产业园、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等项目。

消费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开展“皖美消费·乐享淮南”“跨年迎新购物季”“消费促进月”等促销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积极培育流通主体,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73家。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引进实施易佰益“15分钟社区店”等项目,打造新型社区便民生活圈。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7.4%,占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55个,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10.1亿元、增长44%。实施城区菜市场三年改造升级计划,全年新建改建菜市场21个。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抢救性发掘获批开工,持续推进寿县古城等5A级景区创建,举办“美好安徽·风情淮河游”系列活动,寿县古城荣获安徽省新晋十大网红打卡地,寿春镇、八公山乡、焦岗湖镇3个乡镇获评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毛集实验区焦岗湖荷香水韵微型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2021年省级微型产业集聚区。全年共接待游客2334万人次,旅游收入158.5亿元。

要素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级补助资金151.9亿元。选取优质公益性事业领域重点项目,发行非标专项债42.3亿元。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农行安徽省分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112家,实现直接融资227.2亿元,淮河能源集团发行全省首笔15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市建发集团发行我市首笔3亿美元境外债券。新增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税融通”贷款、续贷过桥资金超65亿元。19个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286亩、闲置土地4250亩。

(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园区“标准地”和人事薪酬等改革,全市831亩产业用地已按照标准挂牌出让,占比达34.5%;市高新区完成人事薪酬改革,市经开区方案已印发。出台市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寿县炎刘镇等3个经济发达镇改革方案获批实施。在全国首创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完成项目107个,交易金额突破2.86亿元,经验做法入选安徽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秀实践创新案例。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成功举办首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集中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536.07亿元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标对接,淮南闵行结对合作帮扶上升到国家层面,淮南−闵行科创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约。淮河航运枢纽等5个项目列入省长三角行动计划年度重点项目,我市4个项目获1亿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新签约沪苏浙地区项目103个,总投资345.5亿元。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举行淮南−合肥、淮南−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交流座谈会,签订淮南-合肥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框架协议。认真落实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年度14项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延伸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批复,合肥五十中寿蜀分校建成招生。大力稳定外贸外资,积极推进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开展多场次外贸政策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大型展会。外贸进出口总额10.1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9.8%。

坚定不移优化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动态调整“证照分离”事项152项,其中直接取消审批10项,审批改备案8项,实施告知承诺50项,优化审批84项。推动综合窗口向无差别受理迭代升级,36个部门、90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统一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证”。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实施,评价满意率达99.99%。健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新增减税降费超8亿元。“四送一服”工作连续4年获得省考核优秀等次。加强“信用淮南”建设,信用优化营商环境(政务诚信)评估全省排名第2位。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1万户。

(五)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对表对标开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实施创城“八大提升行动”,重点推进“6+3”专项整治,安排1亿元城市建设资金用于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以集中连片合围建设理念主攻山南建设,加快学校、医院、菜市场、商业中心、高新产业等项目布局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园正式投用,安师大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建成招生,山南新区完成投资177.5亿元,已集聚约22万人口。以“小投入、大管理”理念提升老城品质。改造棚户区(城中村)3251套、老旧小区105个。建成街头游园8个,新增改造城市绿地面积162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6521个。组建市交控集团,加快推进铁路“平改立”、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至颍上段、江淮枢纽港等项目建设,瓦埠湖大桥、新桥大桥、石埠大桥(右幅)、东津渡大桥(右幅)建成通车,中安联合茨淮新河码头投产运营。持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2人当选第七届省道德模范、8人当选“安徽好人”、4人入选“中国好人”。

乡村振兴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3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家单位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44人、27家单位荣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立市、县(区)乡村振兴局,选派186个驻村工作队,投入衔接资金6.2亿元。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农村危房488户、厕所8049户,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5个。在全市320个村、50万亩耕地实施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实现集体年增收2400万元,带动2.1万户农户增收近4亿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6个县区完成村集体经济运营及监管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八公山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农业现代化取得新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18.7万亩。“夏集糯米”“八公山闪冲香椿”、“淮南麻黄鸡”入选2021年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3.1%,增速居全省第5位;3家企业进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名单,6家企业进入全省第二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绿港蔬菜科技示范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单体智能玻璃温室亚洲最大,绿港“1+X”产业发展模式获得省政府肯定。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85个、家庭农场49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4个。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工作,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个性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285件信访件已整改验收274件。严格落实“五控”措施,重点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环境整治。与滁州市、合肥市建立高塘湖河长制工作联动机制。亚行贷款淮南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基本完成。投资20.1亿元对681个老旧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石姚湾净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建成投用。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3%,下降幅度居全省第5位;优良天数比例74.8%,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省第6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严格执行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统筹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4家电厂完成超净排放改造。全市万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全部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在全省率先100%接入省级平台。大宗固废物综合循环利用基地列入省级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完成人工造林6.6万亩。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出台《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建成生活垃圾宣教中心。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扎实推进政治要件办理,整改工作达到阶段性预期目标。以市场化方式一体推进沉陷区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实施“毗邻矿区大门、拓展乡村集镇、依托政务中心、再建安置新城”搬迁安置“淮南模式”,探索推广“货币化补偿”新路径,开工安置房1990套、搬迁入住3410户,累计签订货币化安置协议5310户、发放安置资金7.2亿元;2个沉陷区村庄搬迁项目获1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李一矿、李二矿采煤沉陷区土地治理修复项目、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建成2个沉陷区水面岸线治理项目,实施矿区周边环境整治项目36个已完工33个。世行贷款“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基本建成,并成功入选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和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建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地,完成新冠疫苗接种552万剂次。深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十三大类民生支出236.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5.1%。加快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1亿元,34个安置点新建居民楼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参保人数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市域内统筹,累计发放城乡低保保障金131.2万人次、6亿元。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组织开展平价商店让利惠民活动86天,保供稳价工作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6所中小学、1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完成170个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总投资2.6亿元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提前两年完工,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市级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完成39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安理大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区分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楼建成投用,高新区人民医院、山南新区综合医院主体结构完工。全面实施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完成334户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市九运会顺利召开,奥林匹克公园建成投用,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治理能力加快完善。认真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扎实做好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维稳安保,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大力打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跻身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行列。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铸安行动”,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省最低。持续推进信访“人民满意示范窗口”建设,信访事项处理群众满意率居全省前列。总结推广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经验,组建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近4000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8.3万场次。持续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效能,村居“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2个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进步,气象、地震、消防、防灾减灾救灾、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工作获得新成效,军民融合、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进展。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结果。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综合实力整体不强,经济规模较小,质量效益有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一是经济增速偏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能级不高,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实力较弱,头部企业和“四上企业”个数偏少,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同先进地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是消费市场恢复速度不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不明显,现代流通体系还不完善,经济循环还有不少堵点卡点。三是实体经济困难仍然较多,金融、用工、用能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原材料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困难增多。四是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县域特色产业尚未实现集群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仍需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仍需提升。五是环境容量压力较大,污染防治形势严峻,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任务繁重;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不减,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推动共同富裕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坚持问题、效果导向,建立健全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总的看,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加速释放。今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和持续性,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国民经济循环加快畅通。今年国家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畅通。特别是我省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有利于我市发挥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速集聚人才、技术、产业、资本,做大做优做强三次产业基础,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进。国家和省大力推动科技政策落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我市综合利用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平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今年国家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北“四化同步”、合淮产业走廊等国家、省重大战略将叠加发力,有利于我市发挥“左右逢源”的优势,加快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用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赋予淮南的政策红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建议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预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8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

固定资产投资

10以上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左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

3.8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

粮食产量

310万吨以上

碳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上述目标安排,主要考虑:一是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相适应。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要求,以存量稳定优化、增量的当期转化和实现来保障“稳”,以增量的扩张、存量的提升和贡献来推动“进”,以“进”的姿态筑牢“稳”的基础。全省的经济增速确定在7%以上,我们把预期目标确定在8%以上,既贯彻了中央和省委精神,也符合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体现了稳定增长和积极进取的统一。二是与市党代会确定的目标相衔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今后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我们把预期目标确定在8%以上,略微超过全省目标,符合党代会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经济工作的计划性和延续性。三是与拉高标杆的要求相吻合。放在全省、长三角和全国大的坐标系来看,我市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相对较低,要实现晋级进位,必须拉高标杆、奋力跳一跳。四是与稳定市场预期的要求相呼应。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利于向市场传递我市经济加快恢复、回归常态的积极信号,增强全社会信心,激发各县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为推深做实“双招双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省、市党代会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全市经济基本盘,保持经济稳中求进,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快打造“三城三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全力推进产业转型攻坚行动,促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实施一产“两强一增”。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组织申报优质抗性水稻选育省级科研重大专项,加强市农科院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认定,力争基地总数达到50家。大力推进机械强农。建设8个粮食烘干中心,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6个以上。加快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新增高标准农田23.7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10万吨以上。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开展优秀创业项目和返乡创业之星评选。全面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计划覆盖村数400个以上。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村覆盖率达到85%。加快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及监管平台建设,探索成立村社合一的乡村振兴公司,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15%。

实施二产“扩量提质增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启动规上工业倍增计划,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推动煤电化气产业绿色转型循环发展,谋划实施“智慧矿山”工程和燃煤发电机组改造,积极推动二氧化碳捕集与技术利用,加快推进潘集电厂一期、淮河能源煤层气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凤台县、潘集区风光储基地、500千伏潘集输变电工程项目。深入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工业投资增长11%。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以上。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大力培育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试点企业,争创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场景示范8个,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家。加快“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实现城区全覆盖,建设5G基站800个。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认真落实六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方案,分产业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大力实施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围绕大数据交易中心、商显产业园引进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企业以及商用显示上下游企业。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围绕功能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招引企业,围绕宏泰钢铁招引低合金钢、轴承钢生产企业,围绕国家大宗固废基地招引装修装饰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绝热材料等领域企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立足为新能源整车企业配套,重点招引动力电池、车架、车厢、底盘等零部件生产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围绕凯盛重工、唐兴机械等龙头企业招引煤机装备、工程机械装备、智能装备等领域企业。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引进牛肉汤、豆制品、乳制品、优质粮、特色养殖等加工制造企业。生命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医养、康养、养老产业,招引化学制药、原料药以及大健康领域企业。

实施三产“锻长补短”。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0家。积极引进高新区中央商务综合体等项目,推进特色商业示范街区改造升级,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满足居民中高端消费需求。继续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打造新型社区便民生活圈,新建、改造农贸市场20个。开展系列电商直播带货活动,全年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5%以上。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工程,发展壮大现有3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再培育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再培育1-2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加强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出一批试点示范。推动全市物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加快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培育1-2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深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推进省级产业计量中心建设,制定(修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0项以上。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促进旅游民宿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寿州古城5A级景区创建,推动八公山、焦岗湖景区提档升级,谋划建设“江淮运河百里画廊”,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网红打卡地。加快八公山豆腐小镇、焦岗湖荷香水韵微型产业集聚区建设。

专栏2:2022年产业转型攻坚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能源数据中心及数字经济万创园 、云数据产业创新创业基地、云谷大数据产业园、淮南高新区产业园二期、绿色智造产业园建设、环保新材料产业园、协鑫凤台县港河风电场、非开挖装备产业园、航运大数据、凯创新型环保建材、鑫东环保材料、再生资源及报废机动车回收加工、年产3000万套高效节能轴承智能化工厂建设、中车瑞达淮南电机研发和生产、鹏程天下科创城等项目。

新开工:睿欣创新科技产业园赛纬电池电解液及配套原料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 博蓝特LED芯片蓝宝石衬底生产春禾新能源现代农业综合应用示范新桥国际智能环保石材示范产业园华润洲来凤台县22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 淮能电力凤台丁集矿采煤沉陷区一期200MW光伏电站三峡能源淮南市潘集区潘集镇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淮河能源电力集团潘集采煤沉陷区一期100MW光伏发电、中煤集团新集采煤沉陷区100MW光伏发电、中利光伏组一道新能源光伏组件淮南高新区标准化厂房三期客来福智能家居产业园智能舒适家居全业态项目、高固体份涂料、玻璃盖板显示屏加工项目年产15万吨高分子新材料年产80万平米新型中空玻璃生产线等项目。   

竣工:高新区双创综合服务中心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毛集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汉方众创药业生产、玻璃盖板显示屏加工项目凯创新型环保建材年产3万吨高铁构件生产蛇床子素高端漆包线生产粉末涂料助剂鑫东环保材料等项目。

(二)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提升城市品质。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修编。做细、做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系统谋划、分步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姚家湾、北赵店、黄山村等重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改造老旧小区169个、棚户区(城中村)3896套。畅通城市微循环,打通各类“断头路”,持续推进桂山路二期、学院路下穿等17条城市道路建设。积极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市,新建公交站亭161座,加快推进罗山公交停保场和西部客运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新建街头绿地、口袋公园8个。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洞山公园、龙湖公园2处立体停车楼建设,新增公共停车场5个、停车泊位2200个。完成20座排涝泵站“双回路”改造和3座西部泵站提升改造。完成老旧小区和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改造。继续推动亚行贷款淮南城市水系综合治理调整完善项目建设和后续收尾工作。加快推进山南水厂、中能LNG综合利用、经开区化工集中区综合管网、山南门站至李园路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项目一期工程,建成燃气、桥隧、供水领域安全监测系统。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

专栏3:2022年城市更新攻坚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淮南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区方案2022年度计划)

●新增方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开发片区、八公山工业集聚开发片区、八公山旅游康养综合开发区文旅片区、淮南市高新区(山南新区)西北部发展片区、淮南市潘集区政府周边片区、淮南市潘集区循环经济园片区、淮南市潘集区政务服务中心南片区、淮南市潘集区食品加工产业园片区、淮南市潘集区架河镇潘集电厂片区、淮南市潘集区潘东新城南片区、淮南市潘集区潘东新城北片区、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罗集村罗集搬迁新村片区、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荣庄四期搬迁新村片区、淮南市潘集区袁庄产业新城片区、淮南市潘集区长江路以北片区、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产业发展片区、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产业发展片区、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产业发展片区、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朱集西矿片区、淮南市潘集区潘集镇产业发展片区、潘集经开区北片区、焦岗湖镇西部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现代产业园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片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田东工业园片区、大通区九龙岗镇工业地块片区、大通区工业园区四期片区、淮南市大通区建筑材料产业园片区、望峰岗北部集中开发片区、李郢孜镇春申君文化园片区、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片区、夏集镇中部片区、唐家山庄片区,淮南港八公山码头陶圩作业区片区、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东地块,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西地块,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南地块、毛集实验区站前区片区、夏集镇东部片区2

●预调整片区方案:毛集镇中部片区、毛集经开区片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城镇化项目片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东片区

●含2022年度实施计划方案:高新区(山南新区)中东部发展片区2、高新区(山南新区)中东部发展片区3、八凤走廊新型产业片区、八公山旅游康养综合片区、淮南市潘集经济开发区北片区、淮南市潘集区循环经济园片区2、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东片区、夏集镇东部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206国道两侧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兰亭小区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青丰砖厂旧城改造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融创玉兰公馆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现代产业园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鑫海物流园片区、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工业地块片区、淮南市大通区工业园片区、淮南市大通区中心城区商服地块片区、谢家集区唐山城市发展北片区、谢家集区唐山城市发展西片区。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交控集团平台作用,不断提升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道港口通达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引江济淮淮南段、淮河干流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改造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4:2022年城市更新攻坚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基础设施类

铁路:开工建设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做好合淮市域铁路规划设计、报批报建等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开工建设S16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刘岗至保义段、S19淮南至桐城高速淮南段持续推进S14合肥至周口高速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建设扎实开展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合蚌高速淮南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国省干线:开工建设G206洛河至曹庵一级公路改扩建、G345凤台至毛集快速通道持续推进孤堆至毛集段一级公路改扩建、G328寿县至霍邱一级公路改扩建、S230瓦埠湖大桥及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扎实做好G345田集至姬庄子一级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

航道港口:开工建设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大通珍珠码头持续推进中铁中房大通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淮南港3号水上综合服务区、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码头等项目建设扎实做好江淮枢纽港核心港区、淮南港新桥港口物流园、淮南港陶圩综合码头、淮南港大通港区王庄综合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

水利:开工建设引江济淮淮南段二期工程、淮南市城市防洪圈堤达标建设工程、淮河岸线主城区段生态廊道建设、凤台县城防圈堤防洪排涝达标建设工程、永幸河下段综合治理工程、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皖北地区喝上引调水项目、淮南港大通港区中安港务码头工程。持续推进引江济淮淮南段一期工程、淮河正峡段行洪区调整改造、寿县九里保庄圩工程、寿县陡涧河中心沟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淮河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和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淮河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快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落实特困救助供养未成年人年龄由16周岁延长到18周岁政策。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优化调整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就业救助、兜底保障等政策,深化驻村帮扶、社会帮扶。

加大乡村建设力度。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重点开展建后运行、管护、提升“三大行动”,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8个,完成农村改厕8000户左右,改造农村危房179户。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490公里、安防工程100公里、危桥改造4座。实现11.5万农村人口地下水源替换。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第十届市级文明乡镇、第九届市级文明村评选,大力培育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

壮大乡村产业规模。深入实施“158”行动计划,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做大做强潘集酥瓜、曹庵草莓、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腐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壮大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48.5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0家。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成数字农业工厂5家左右,新增销售额超千万的农村电商企业2家以上,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5%。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力度。

专栏52022年乡村振兴攻坚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凤台绿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西商农商城、好品(安徽)农博城、杜阿姨食品加工、孔店民俗文化园、年产12万吨秸秆颗粒饲料、中隆粮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区及仓储物流中心建设老乡鸡炎刘养殖基地牧原凤台三场生猪养殖建设改造民森蛋鸡养殖基地晟兴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丰沃丰农业种植家庭农场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玛瑙泉年产3万吨豆制品及休闲食品加工等项目。

新开工: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凤台县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项目、瓦埠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凤台县AAA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及中央厨房建设、坤霖食用菌产业文化园升级改造、润航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毛集绿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上窑镇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适客食品加工、国精粮油年产8万吨食品深加工、新时代水产品加工、昌恒精米生产加工、永家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城市之眼现代化农业产业园5万亩潘集酥瓜品牌基地20万亩“店集贡米”产业化等项目。

前期工作:寿县乡村振兴整县推进、凤台县10万亩土地综合整治提升潘集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凤台数字乡村暨智慧农业建设、香港稻香食品加工文化产业园、寿县温氏畜牧屠宰加工凤台牧原生猪屠宰加工厂、淮南牛肉汤产业园、中农联农产品批发市场、高皇现代农业园、焦岗湖农旅休闲示范区、凤台国家级耐湿树种培育基地等项目。

(四)全力推进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打造绿色淮南美好家园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环保问题整改,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确保改到位、改彻底、不反弹。打好升级版蓝天保卫战。加强钢铁、水泥等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监管,基本完成燃煤发电机组超净排放改造。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综合整治,力争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和粘胶剂使用量分别下降10%、8%、10%以上。打好升级版碧水保卫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焦岗湖区域治理力度,做好瓦埠湖、焦岗湖和高塘湖流域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修订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水环境智慧治理平台。打好升级版净土保卫战。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持续开展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危险废物规范暂存、合法处置。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围绕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编制我市碳达峰方案及重点领域行业实施方案、保障方案等。开展碳储总量摸底调查和碳产业项目谋划工作。落实能源消费前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合理确定2022年节能目标任务分配方案,压实各方责任、加强统筹调度,防止出现前松后紧、突击控能。开展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严格能效约束加快节能降碳专项行动。严把项目能评准入关口,严格“两高”项目审批。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加强公共机构和生活垃圾示范片区建设,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范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继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加快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环境监管,巩固“绿盾行动”成效。持续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大力实施“五大森林行动”,完成造林1.75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37个。完善“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河湖警长制。扎实推进淮河干流(淮南段)、江淮运河(淮南段)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沿淮蓄滞洪区、废弃矿山等生态修复。常态化推进淮河禁捕退捕。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抓好政治要件办理,加强定期调度,巩固办理工作成效。编制完成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和综合利用概念性规划。加快搬迁安置进度,协商采煤企业调整提高村庄搬迁补偿标准,加快凤凰湖安五期、安七期、安八期,关店新村安四期、毛集镇花家湖社区等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群众货币化补偿工作。计划搬迁安置2397户、5734人。加快修复治理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工程(一期)、淮河能源李一李二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工程、中煤新集三矿沉陷区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做好世行项目提升完善建设和完工收尾工作。

专栏62022年生态修复攻坚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期)、李一矿、李二矿采煤沉陷区土地治理修复、大通区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淮南市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项目调整完善工程、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毛集实验区城乡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凤台县凤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PPP、山南E水系公园、潘一实业煤电固废综合利用、潘集区泥河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

新开工:凤台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一期)、淮南市城市再生资源收集处理场、凤台田集电厂8台机组超净排放改造、焦岗湖水生态治理工程、新桥园区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舜岳水泥小武山—西车路山生态修复治理潘集区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大通城区污水收集工程、高塘湖水环境治理、大通区外窑村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利生态矿山环境修复、路创环保城市固废(医疗垃圾)处置、十涧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高新区核心区城市公园、淮南市城市再生资源收集处理处置场、毛集农作物秸秆环保产业示范园等项目。

前期工作:淮河干流(淮南段)、江淮运河(淮南段)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中心城区水系治理及排涝能力提升、顾桥矿煤矸石综合利用、潘集区泥河流域及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等项目。

(五)全力推进社会治理攻坚行动,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开工建设17.55万吨粮食仓储项目。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煤电油气能源供应保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常态化推进“铸安”行动和“六项机制”建设。健全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测化解机制,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加强金融领域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1+4+N”大调解工作格局。完成司法所建设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和“守护平安”行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统筹抓好信访维稳、防灾减灾、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淮南”。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强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救助兜底功能,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办理,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互转移接续,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增强基础性、兜底性医疗保障功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推动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建立健全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长效机制。落实“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市级老年公寓实现全面运营,完成16所县级特困供养人员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服务保障。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四进一促”专项行动,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3800个,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工作,实现动态清零。持续实施“创业淮南”行动计划,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以上。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治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探索“核心校+新校”、“核心校+弱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新改扩建各类学校17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000个。“一校一案”抓好“双减”政策落实,确保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探索开展暑期课后服务和校内托管服务。全面启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等项目建设。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淮南师范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扎实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依法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

持续推进健康淮南建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继续做好疫苗接种。持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提升市传染病医院服务能力,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探索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强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山南新区综合医院、高新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市中医院山南新院。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落实国家三孩生育政策,加快提升计生服务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建设全民健身苑和多功能运动场4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2.4平方米以上。

专栏72022年社会治理攻坚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平安城市”三期工程、淮南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安徽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提升工程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淮南市青少年文化体育中心、淮师附小大通校区山南新区综合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广济医院改扩建凤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新淮南朝阳医院淮南安颐养老园区等项目。

新开工:淮南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武警支队新建教导队和训练场改造、淮南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教师进修学校迁址新建、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新桥校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桥校区、北师大淮南实验中学、山南二中寿县实验小学新桥校区寿县三中新桥分校淮南中医院迁址新建寿县县域医疗体系提升、市二院医疗救治应急病房大楼、大通区医疗养老等项目。

前期工作:党群服务中心网络补点建设山南三中、六小山南五中山南九中山南九小高新区幼儿园市精神病医院迁址新建医康养综合体示范基地田家庵区人民医院凤台县老年公寓等项目。

(六)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安徽理工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参与安徽能源实验室建设。推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在淮实施。加快安理大大学科技园、淮南师范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淮南创新馆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全年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以上。推进凤台县国家级及寿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持续加强创新能力提升。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技研发、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力争更多科技成果在淮转化,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20%。探索推进“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积极兑现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扶持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攻关,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8件。

持续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海外名师大讲堂”等大型引智平台,发挥院士工作站等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海外人才引进,新评定“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家。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培育认定一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选派一批农业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行政村,加速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加快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1万人、技能人才2万人。

(七)全力推进有效投资和消费,增强内需拉动经济主引擎作用。

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全面打响投资项目攻坚战。继续抓好“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工作落实,健全重大项目层级调度和领导包保机制,提高项目调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重点项目谋划编制百日会战,围绕专项债券投放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和“五大攻坚行动”,集中开展项目谋划,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态势,续建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230个、新开工110个、竣工投产50个。统筹抓好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定期开展土地要素保障会商,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指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挖掘能耗空间,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单列。

抓紧抓实招商引资工作。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办法,突出考核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组建高规格产业链招商推进专班,完善招商引资全流程工作机制,集中力量招引一批“链主”企业和龙头项目,力争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0个以上、新开工产业类招商引资项目150个以上。充分发挥商协会、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等作用,广泛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支持在外经商办企业淮南籍人士回乡创业。主动搭建项目推介平台,瞄准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组织开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招商推介活动。举办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开展“皖美消费·乐享淮南”促消费系列活动,持续扩大大宗消费、餐饮消费、文旅消费。鼓励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消费,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进放心满意消费、“放心消费进乡村”创建,积极推动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工作。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八)全力推进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与闵行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合作帮扶工作机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清单,推进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落地建设,奋力在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与沪苏浙开展投资促进交流活动,用足用好国家支持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政策,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加快合淮同城化进程。强化“产业配套、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意识,制定合淮产业走廊年度重点项目和合作事项计划,推动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落地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合肥都市圈产业联盟建设,主动承接合肥产业辐射转移。积极融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共同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落实省高质量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实施意见,对照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研究导图,制定我市施工图、路线图、项目包。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主动对标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积极创建安徽自贸区淮南联动创新区。推动淮南海关“去筹挂牌”开关运行。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计划,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培育。提升高新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水平,争创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口岸通关建设协作和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进与RCEP等国家贸易合作,大力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

推动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坚持分类实施、错位互补,补齐园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弱项,使各类开发园区成为推动“双招双引”、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发挥“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管理、“标准地”等改革牵引作用,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园区汇集,用最优的服务让最好的项目以最快的速度落地建设。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打造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依托省级大数据基地谋划建设软件园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充分发挥六大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基础和优势,主动与沪苏浙先发地区园区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探索“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园区发展新模式。

(九)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深入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加快取消重复审批、不必要审批。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深度融合。巩固提升企业开办“零见面、零跑路、零材料、零收费”模式。持续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实现企业“主体资格+经营许可”同步注销、联动办理。推动营业执照共享互用,做到“一个部门发照、所有部门流转”。持续推进“跨省通办”,推动合肥都市圈成员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实现长三角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全面推进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一窗通办”、无差别服务。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将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纳入联系包保范围,运用“四送一服”综合服务平台,线上线下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组建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加快建设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规范国有资产交易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健全民营企业经营发展长效机制,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建立长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坚持开展“政重企事”圆桌会,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技术、市场等问题,形成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防范新增拖欠。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提高公平竞争审查质量,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行动。

抓好其他领域改革任务落实。深入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继续调整和完善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支持银行机构在县区(园区)增设具有信贷功能的科技支行或社区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扩大“政银担”、“税融通”业务和小微企业有效信贷投放。鼓励和扶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企业上市(挂牌)绿色服务通道机制,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持续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实现直接融资125亿元。高质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淮南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开展全市存续法人企业信用评价,推广“信易贷”平台,加大信用核查力度,推进行业主管部门在评优评先、资金奖补等过程中“逢办必查、逢报必查”,对失信企业开展联合惩戒。深化价格改革,加强垄断行业成本监管、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监管,依法做好污水处理费、巡游出租车运价、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殡葬服务等价格调整工作。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医疗卫生、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

同时,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施好33项民生工程,确保财力更多投向民生和社会发展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做好“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淮南好人”评选推报工作,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加快推进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发掘保护,支持楚文化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开发原创文化产品,衍生文博创意产业。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戏曲进校园、“送戏进万村”等惠民文化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统筹推进法治淮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新时代国防动员体系,强化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全民国防教育、武警、消防、双拥、人民防空等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深化援疆、援藏对口支援工作。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工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广播电视、地方志、档案、对台、外事侨务等各项事业。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本次会议审查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文明向上、政治清明的现代化美好淮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