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25 15:20信息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报告淮南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把稳经济促发展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扎实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经济运行持续恢复,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主要指标在全省争先进位。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93.8亿元,增长5.8%,居全省第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6亿元,增长21.9%,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2亿元,增长5.7%,居全省1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居全省第8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292元、10337元,增长4.5%7.8%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55.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低于控制目标2.6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稳经济政策高效落实,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落实落细中央、省各项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千名干部入企服务”“政策快递入企服务”行动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享”。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1.2亿元“免申及享”资金5549万元。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先后举办6场大型银企对接活动,6月末贷款余额增长15.8%,居全省第7位,创近年同期最好位次;持续开展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28.9%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6户,总数突破30万户大关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发展质效持续提升。一产两强一增”全面落实夏粮实现二十连丰总产量122.5万吨,同比增长1.9%。农副产品供应充足,肉类、蔬菜、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4%2.4%4%。新增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家、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9个。成功申报皖北大豆产业集群和沿淮糯稻产业集群水稻晶两优8612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二产扩量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加快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潘集电厂二期开工建设,平圩电厂四期、凤台风光储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58万千瓦。聚力发展新兴产业,首位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成立市汽车产业发展办公室和产业联盟,组建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三大产业攻坚行动工作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5个百分点,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6%。深入实施4个三年倍增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战新企业3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6家,5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成功挂牌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实施规上服务业企业13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增速居全省第3制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上半年以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服务、科学研究为代表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42.7%,增速居全省第3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强化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落实投资赛马激励机制,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持续发力,50GW航天锂电池、太蓝新能源电池、创维专用车、浩智增程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投资增长60.7%,增速居全省第1位。合周高速淮南段、淮桐高速淮南段、江淮枢纽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85.4%重点项目有力保障。深入开展项目谋划申报“百日会战”和项目建设五比激励,谋划实施三批次开工动员项目187个、总投资1346.7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4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7坚持“星期六”土地要素保障周会商等工作机制,获批各类建设用地1.6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912亩、闲置土地3478亩。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上半年全市获批各类上级资金项目125,争取资金19.09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21个、额度21.1亿元。消费需求逐步恢复制定并实施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落实方案组织开展品质生活徽动消费暖购淮南等系列活动,发放汽车、惠民、体育等消费券2693万元,开展各类促销活动275场次,带动消费9.5亿元。创新开展520文旅惠民季活动,全市接待游客数同比增长56.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6.1%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发展,寿县获评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新增省级农村电商企业8家、农村产品品牌11上半年网上商品零售额16.8亿元,增长7.6%

)区域合作走深走实,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力推进区域合作。成功举办淮南第二届转型发展大会。持续深化与上海闵行对接合作,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科创孵化基地正式挂牌,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启动运营。上半年先后引进上海方面项目23个、总投资333亿元。大力推动合淮同城化发展,新桥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力开展双招双引选优配强产业招商专班调整充实6个市级驻外招商队,组建31个驻浙东招商队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上半年,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161个,总投资9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122.9%;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219.2亿元,同比增长8.1%力发展园区经济。制定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实施方案。持续深化园区标准地改革,出让标准地92面积4688.6亩,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5%。一体化推进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建设,上半年新开工面积80.4万平方米,新建成面积48.1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41家。力稳定外贸外资。建立重点外贸企业包保服务机制,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通畅。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2.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96%。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省级考核位居全省第6位。

重点改革深入实施,内生动力持续增改革任务不断推进。制定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赋权清单,探索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开发区行政管理效能。完成乡镇街道赋权工作,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机构,打通基层执法末梢严把四关建好小微园,发展产业促就近就业典型做法被中办、国办发文推广,豆娃说法法治文化新品牌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人机协作机器人实验室等6家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家,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成功认定省级大学科技园。上半年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91.1亿元,居全省第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7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省率先推行基层事项全市一单,统一1.3万个乡镇(街道)事项、7.2万个村(社区)事项申请材料、办理环节、承诺时限,实现同一事项、同一层级、同一标准办理。设立12345营商环境监督专线,24小时不打烊助企服务上半年全市收办企业诉求6091件次,办结率99.87%。先后开展企业家大讲堂6期、企业家周末下午茶4期、政重企事圆桌会3次,全方位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全周期提供服务保障,用心用情共建优质营商环境。

城乡建设一体推进品质活力持续提升。城市更新提质增效姚家湾片区征迁基本完成北赵店片区纳入省级城市更新试点,上半年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9套、基本建成4182套,改造29个老旧小区,惠及4户居民。学院路雨洪分流及配套设施提升工程完工,淮河大桥及连接线、舜耕山东支一路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122公里污水管网改造10公里排查经营性自建房3.3栋、排水管网871.1公里。新增街头游园和“口袋公园”15个、公共停车泊位3382个、公共充电桩586个、城市绿道17.2公里,公共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9.6%乡村振兴落地落实开展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消除监测风险45581.2万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振兴,新增产业项目184个、资金4.3亿元,占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的63.7%深化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全程托管覆盖655个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四好农村路452公里、完工率87%,完成改厕1.1万户完成率80.4%。寿县、凤台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文明创建有力有效。深入实施创城八大提升行动,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城市大脑”一期建成投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验收上线。常态化开展创城督导,创建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14处,打造市、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45,市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入选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1人入选安徽好人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绿色转型深入人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持续推进中央、省环保督查及国家、省警示片反馈各类问题、信访件整改整改完成率达到97.6%。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上半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8%8个国家级、11个省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实施淮南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及能源、工业等6专项方案。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下降11.2%,达到省定序时进度要求。印发实施十四五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全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有效深化河长制、林长制改革,修复湿地9个、自然保护地7,植树造林1.2万亩。扎实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快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淮河能源李一李二采煤沉陷区等5个治理修复工程建设,上半年完成生态修复6947亩、搬迁安置群众3650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63.2%60.8%

)社会保障日趋健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上半年,十三类民生支出13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4.9%。深入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35年度重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17项任务已提前完成全面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措施,举办2+N”招聘活动1012场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4万人,发放创业贴息贷款3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科研人员等创业者4362人、高层次创业团队33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组织19惠民菜篮子门店开展让利活动57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建成学前教育项目11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30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10个。深化产教融合,淮南新材料产业学院获批安徽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项目山南综合医院高新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迁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成17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8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3家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获得全国通报表扬。启动第三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创建工作。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保障金4.6亿元、失业保险金1874万元。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严格落实公开接访、带案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100%,居全省第1扎实做好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维稳安保,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大力打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回升向好的态势,但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外部环境依旧严峻复杂,部分指标增速与全年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工业运行质量不高。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长3.8%)低于全省3.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停产半停产规上工业企业163户(停产78户),增加值同比下降82.5%,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二是稳投资压力仍然较大部分行业投资降幅较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分别下降95.6%64.3%44%新入库项目较少,上半年新入库项目同比减少163;在库5000万以下项目投资同比下降30%三是营商环境还需优化。二季度为企优环境评议居全省第14位,市场主体满意度居全省第15位,部分企业反映诉求办理只求“办结”不求“办好”,在提升用地、融资等共性问题的办理满意度方面还需进一步用力。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建议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克难攻坚,抢抓机遇、争先进位,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精准帮扶实体经济,全力促进经济稳定向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主动加强精准帮扶,持续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积极引导信贷资源对接经营主体,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数字化实施开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标提级行动用活用好企业家大讲堂、政银企对接会、工业品产销对接会等载体,积极搭建合作桥梁,切实畅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力度,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应偿尽偿。

(二)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全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在淮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省企等科技创新资源,加大50科技之星等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加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高标准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快支撑性电源、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全力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基地。持续培育壮大六大新兴产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企业和关键环节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实施汽车产业首位产业培育工程,出台淮南市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着力发展三大关键零部件产业,推动专用车向高端化和节能化转型,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落实落细皖北振兴一县一策重点举措,支持寿县、凤台县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统筹抓好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建设和招商,一区一策推动开发区提质增效。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编制完成《淮南市现代仓储物流基地规划》,积极培育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和集配中心全方位打造现代流通体系

(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我市短板弱项,持续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动态完善万亿元项目储备库。完善项目模拟审批工作机制,用好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按照超前、细化要求,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好重大项目周调度、审批联审联办土地要素保障会商等工作机制,加快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开沃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京能新能源充电桩、淮干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项目尽快开工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强重点项目全流程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上级资金支持方向,提前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专项债券项目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项目谋划工作,积极资金、政策、项目,最大限度向上争取推动形成政策接续落地、项目滚动实施的良性循环。

(四)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全力促进消费需求释放落实好国家、省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措施,扩容升级徽动消费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挥消费券撬动作用,促进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持续恢复,不断激发消费潜力与活力。深入推进城市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积极培育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抢抓安徽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机遇,积极推进农商文旅体一体发展,加快招引、实施一批牵动性文旅项目,不断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消费场景,大力培育夜间消费、文旅消费集聚区,促进聚集性接触性消费恢复。持续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秩序,构建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体系,营造居民愿意消费、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加快谋划、推进一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聚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加强“淮畔良品”产品宣传,重点打造淮南牛肉汤和豆制品产业出圈品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组织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活动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统筹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监督考核全覆盖。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城市道路、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便民停车行动等项目,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深做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八大提升行动确保创城各项任务高标准完成。

(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全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扎实推进市属平台公司现代化、市场化、公司化改革,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工矿和老国企闲置用地、厂房等资源盘活利用。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开展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培育行动,完善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千方百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落实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及省内先进做法,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真正把企业困难摸排上来、解决到位。深化与上海闵行结对合作,实施7类合作事项及2023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协同推进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建设,结合闵行投资月月签、产业投融资交流会等活动,开展共同招商,积极招引一批产业转移项目。加快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主动承接合肥产业辐射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江淮枢纽港何台作业区、新桥综合码头、新港综合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合淮市域铁路前期工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建设,持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知名展会,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推动外贸、外资稳定增长。

(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秋冬季重污染天气综合治理专项攻坚行动。编制实施一断一策达标方案,持续加强汛期瓦埠湖、焦岗湖和高塘湖等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继续做好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从严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和国家、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落实。有序做好双碳工作,深入实施碳达峰方案,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从严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为重点项目提供用能保障。持续巩固采煤沉陷区政治要件办理工作成效,统筹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等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快搬迁安置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搬迁安置群众2400户、6000人。

(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完善民生呼应工作机制持续办好50项民生实事,不断提高暖民心行动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全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深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着力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推动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运行机制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充分发挥惠民菜篮子定点门店作用,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加强能源安全保障,确保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深入践行浦江经验持续做好信访工作。深化平安淮南建设,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