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名产——淮王鱼,不可错过的人间美味

发布时间:2022-02-08 15:20 点击数:来源:凤台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字体:

淮王鱼在凤台县淮河硖口附近,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水中岩缝纵横。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着一种奇特的鱼,肉质细腻、肥嫩、鲜美异常。当地渔民笑称此鱼长着鲶鱼的身子,鲨鱼的头。这种外形有点怪异的鱼,就是淮河稀有鱼种———“淮王鱼”。

淮王鱼头较尖,吻特别肥厚,显著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盖。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在臀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尾鳍分叉。鱼体呈纺锤形,全身鲜黄,光滑无鳞,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其体色呈现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的生存状态。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以王自称的鱼,居然性格极其的刚烈。在普通状态下,它的通体大多呈现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它会全身充血,朝红色方向变化。缺氧程度越高,充血范围就越大。甚至鲜血还会从鱼鳍处流出来。看来,称为王者必定有他的一套不寻常的刷子。

其生活地——硖山口位于凤台县境内,古称“长淮津要”,东西硖石高有十余丈,夹淮相峙。自古江水往东流,而此处,淮水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入险峻的硖山口,自此河水西流数十里。

    淮王鱼喜好在岩石缝中繁衍生息,而恰好这一带水中岩缝纵横,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正好为其繁衍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千里长淮,只有硖山口才是它唯一的家。

淮王鱼的传统捕捞工具是一种很奇特、很古老的渔具——窝(音“务”)子。渔民用废旧的船板钉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宽在1~1.5米,高0.5米左右,一面开口。每年在中秋节前后,在木箱内装上石块,系上浮漂,将箱口向上,选择淮河中水深流急处沉入其中,一般都在选择在峡山口黑龙潭。到冬至前后,再捞起窝子(木箱),往往每个窝子里都有几百公斤鱼,主要是淮王鱼、黄颡鱼、青楞子(江黄颡)等,其中淮王鱼最多。

肥王鱼

     其实这肥王鱼又名“淮王鱼”,相传与汉淮南王刘安有关。有的读者可能对刘安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其实《淮南子》这本道学巨著便是由刘安组织宾客编纂的,同时刘安也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而且中国豆腐也是由他创造制作的。

刘安

今天就先来说一说刘安和这鱼中珍馐“淮王鱼”的故事。

故事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听闻硖山口美景绝伦,便召集了门下随从宾客,挑了个好日子便去了。到了峡山口,正在游览美景的时候,迎面突然来了一支迎亲的队伍,仪仗不小,不像普通人家。刘安好奇间便让手下随从去询问是哪一家在办喜事。

队伍后面的轿子里走出来一个体态肥硕的中年男子,一看是淮南王刘安,赶紧上前拜见。原来这个男子是当地的财主,今天正是他纳小妾的好日子。

今天的硖山口

佟财主有幸得见淮南王,自然想要巴结一番。可是路上也没备上什么好东西,便令下人拿出了当地最为他喜爱的一道鸡鱼肉蛋献给刘安。没想到刘安早就吃腻了这些东西,现在偏偏想吃那嫩滑清香的“八公山豆腐”。

见佟财主拿不出来,刘安也稍有失望,正准备带人离开,却不想迎面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手中捧着一盆香气扑鼻的浓汤。

奶汁肥王鱼汤

刘安尝过之后,大为赞叹,但细细品味,觉得这并不是豆腐制成,味似豆腐,但比其更鲜香嫩滑。刘安只得叫来老人询问,老人家也不隐瞒,只告诉刘安此汤是用产于此地的一种奇鱼所熬制的,再问下去,老人便只字不提了。

刘安知道老人有所求,便叫来手下拿来钱财赏给老人,可没想到老人不收钱财,只是连声叫冤。细问之下,刘安才知道原来那佟财主娶的小妾正是老人膝下唯一的幼女。老人的女儿本要和一个青梅竹马的渔夫结为连理,可佟财主色胆包天,以纳妾为名抢走了女儿,并恐吓其家人。

刘安主编的淮南子

听完这些,刘安大怒,叫来地方官员将佟财主定罪下狱,又亲自为那个女孩和她爱慕已久的小渔夫举办了婚礼,从此老人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人后来带着刘安找到了那些奇鱼,那些鱼体呈扁圆,形如纺锤,吃起来美味可口。据《寿州志》记载,淮南王经常用这种鱼来宴请贵客,并屡屡赞不绝口。经此一事,民间为了表达对淮南王体恤民众的感激之情,就将这种鱼称为淮王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