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光伏“聚沙成塔”乘势腾飞

发布时间:2022-08-12 10:57 点击数: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从采煤沉陷区到科技感十足的“漂浮电站”,从乡村城镇的房前屋后到熠熠生辉的“光伏蓝”,从废弃土地到变“废”为宝的“光伏海”……

近年来,我市抢抓低碳经济发展机遇,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提质升级发展“光伏+”工程,让采煤沉陷区变身“阳光银行”、房前屋后变身“阳光存折”、废弃土地变身“阳光宝地”,走出了一条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2022年4月,我市已建成光伏电站162万千瓦,已核准待建设规模20万千瓦。淮南光伏“聚沙成塔”,已开始乘势腾飞。

“光伏+沉陷区治理”,走出生态发展新理念

8月9日,记者走进谢家集区施家湖,成排的光伏电池板架设在宽阔的水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分不清是水面的波光粼粼,还是光伏板的璀璨生辉。这是淮南中电在谢家集区投资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2016年6月签约,11月10日开工,2017年2月28日实现并网发电,曾创造了光伏电站从签约到发电的最快速度。

作为我市“以光养水、净水养绿、水光互补”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的成功案例,淮南中电谢家集光伏发电项目围绕水面资源、电网构架基础、用电负荷集聚等优势,建成了年均上网电量8334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2.5万吨的水面光伏发电集群。

“这一项目规划分三期建设,一期70MW项目已竣工投产,二期30MW、三期100MW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一期的投产,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二氧化硫443吨、氮氧化物1186吨、粉尘3574吨,按照国家林草局研究的一棵树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千克,该项目相当于种植了360万棵树。”淮南平圩发电发展总监杨晓凌介绍道。

无独有偶,在凤台县顾桥镇郊外的采煤沉陷区,一座150MW的“漂浮电站”不仅建成投产,更是通过土地复垦、渔业养殖等方式激活土地利用价值,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采煤沉陷区总面积42.54万亩,其中可利用开发水面光伏的沉陷区水面约9.73万亩,已利用1.76万亩,待开发利用7.97万亩。

结合区域整体资源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市可建设光伏装机约580万千瓦;远景预测,全市采煤沉陷区最终面积将达到103万亩,其中水面面积约51万亩,可利用开发水面光伏的沉陷区水面约23万亩,可建设光伏装机约1400万千瓦。

为此,我市立足资源优势,重点深耕“光伏+采煤沉陷区治理”,聚焦光伏和生态修复融合发展,支持潘集区、凤台县等采煤沉陷区结合农业、渔业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光伏电站,大力推动我市国家级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激发新能源发展潜力。

据统计,截至2022年4月,我市已建成光伏电站162万千瓦;已建成单体装机容量15万千瓦、世界上建成单体容量最大的潘集区潘一矿和凤台县顾桥矿两个采煤沉陷区水面漂浮光伏电站项目;已建成全省单体最大太阳能电站寿县东大圩30万千瓦电站。

“光伏+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新思路

建成并网村级扶贫电站(含户户联建)共754个;户用光伏扶贫项目5820个,光伏扶贫合计装机容量6.04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37亿千瓦时,实现收益2.18亿元……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紧跟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取得初步成效。

在青葱成群、绿水流淌的潘集区贺疃镇古路岗村,老村部后面的空地里,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古路岗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光伏电站被古路岗村的村民称为“阳光存折”,只要太阳一出来,电表上的数字不断上升,就意味着“阳光存折”的存款在不断增加。

古路岗村曾是潘集区3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贫困人口165人。2017年,古路岗村陆续投入84万元建设两座集中式光伏发电站,通过并网逆变器接入220伏单相交流电网,实现并网发电,按照市场价格被国家电网收购。

“我们村共有两个光伏电站,总容量120千瓦,日均发电350度,一年可以为集体经济增加12万元的收入。”古路岗村光伏电站相关负责人说道,“阳光越充足,发的电越多,村集体的收入就越高。”

近年来,我市鼓励引导各县区和开发园区合理利用工业厂房、商业企业、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等屋顶资源,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促进光伏发电就地生产、就地消纳;鼓励各区县有序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在具备实施光伏条件的乡村地区,大力推广光伏工程带动乡村振兴模式,优先发展“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

大通区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通过把光伏发电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把全域屋顶光伏工程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实现了光伏电站“遍地开花”的良好势头。

目前,该区已建成国家电投淮南窑河渔场200MWp“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一期工程;大唐淮南孔店200MW“渔光互补”,大唐淮南洛河洼、西小湾灰场100MW,国家电投窑河渔场二期,淮南广和光伏发电,以及全域建设屋顶光伏发电等项目都已走上正轨。

“光伏发电是一次安装、长期使用,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大通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待已申报的光伏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0亿kWh左右,可节约火电耗煤400万吨以上,可减少NO2、SO2、固体废弃物100多万吨。同时,推广光伏发电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助于空气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利于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光伏+产业延伸”,构造绿色转型新格局

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必然。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我市在转型发展中谋定光伏新能源,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7月18日,中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江苏中青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与凤台县订立框架协议,投资建设中环中清(凤台)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凤台经济开发区凤凰湖产业园,拟投资10GW高效N型电池及10GW先进组件,预计总投资约68亿元。项目计划分三期投资,一、二期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每年实现利税1.8亿元,提供1000个新增就业岗位。这是我市在把握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方面的探索。

近年来,我市抢抓低碳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光伏发电集成开发及应用企业,加快高效率低成本晶硅电池、高效薄膜电池、新型高效光伏组件,以及光伏逆变器、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等光伏系统配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光伏产业链。

以潘集区光伏产业延伸为例,除光伏发电项目外,风电、瓦斯气电等新能源项目纷纷落地,率先形成光伏、风电、瓦斯气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及配套产业基地。为促进光伏产业向纵深发展,潘集区利用开发区标准化厂房资源,促成了阳光电源浮件厂、华怡组件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配套产业供应辐射面已涵盖淮南及周边县市。

以“光伏+沉陷区治理”作为生态发展新理念,以“光伏+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光伏+产业延伸”作为绿色转型新思路。我市抢抓机遇,科学布局,依托资源、用好资源、转化资源,统筹水面光伏发电、普通地面光伏发电与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主体,不断壮大延伸光伏产业链,在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记者 李 钧 尚家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