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近悦远来生态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大通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激励广大人才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构建近悦远来生态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近日,大通区赴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开展“招才引智校园行”活动,就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交流等内容进行洽谈交流,推动实现一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大通区驻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站揭牌。安徽唐兴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通区重点企业进行了企业宣讲,让学子了解大通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吸引学子来大通就业创业,更好服务大通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聚则事业兴。近年来,大通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激励广大人才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大通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管服并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该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优先抓的理念,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全区人才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奋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强区的实施方案》《大通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政策,形成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
该区坚持分工协作机制,召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求;将人才工作成效纳入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对各单位人才工作落实情况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并及时通报。落实人才保障措施,将人才引进、招才奖励、人才公寓建设等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2023年以来,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160套,安排40余名人才入住,满足人才安居需求。
坚持引育并举,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该区积极搭建平台,拓宽引才渠道,围绕特色产业和发展需求,精准绘制“大通区人才需求地图”,对具有行业号召力、市场引领力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双创团队“行业名家”积极做好培育、申报和推荐工作,2023年选定9名企业家作为淮南市“企业名家”第二批参评,推动企业、项目、人才“同频共振”。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定期举办大通区在外人士座谈会,共叙乡情友情,共商发展大计。开展青创会客厅和“才聚大通”青年学子家乡行等活动,组织青年学子到辖区内企业、示范村进行参观交流,鼓励青年学子留乡就业创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聚焦就业群体需求,延长就业服务链条,补齐职业技能人才短板。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见习计划,支持企业认定就业见习基地,提供适宜见习岗位,吸纳青年人才就业见习,增强就业竞争力。2023年以来,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420余场次,职业技能培训2400余人,认定就业见习基地40个,开发岗位790余个。组织辖区重点企业赴徐州工程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等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校园行”活动,通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设置人才工作站等方式,为深化校地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大通就业创业等搭建平台。
聚焦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该区选派12名区直机关及乡镇(街道)干部赴上海闵行、宁波、无锡、温州等地区驻点开展“双招双引”活动,与上海市闵行区新虹街道签订《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选派3名干部赴闵行区新虹街道跟班学习,进一步促进全区人才与新虹街道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提升“双招双引”工作实效。将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加强乡村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业务熟练、技术过硬、行为规范的优秀乡村建设工匠。加强对“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典型宣传,传播寿州窑非遗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2023年,推荐安徽省新农人协会会员2人,58名乡村建设工匠录入全国乡村建设工匠信息系统,其中带头工匠7名,成功评选乡村振兴人才27名,其中高级3名、中级10名,成功申报省级“乡村工匠”名师2名。
坚持质效并行,涵养人才“蓄水池”
该区完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落实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举措,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2023年以来,县级领导干部及人才主要职能部门和人才较多的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走访看望专家人才150余人次,多渠道解决人才关心的各项问题20余件。积极发挥好大通区驻高校人才工作站、大通区人才驿站等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宣传推介人才服务政策、工作保障措施,唱响大通人才引育管用“好声音”,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应 虎 倪若男